大国院士少一尾的九尾猫

第三百七十章:谌明继的算盘

  六月中旬,比原定计划还要快上一些,在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用数倍人力三班倒的施工方式去填去施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整体施工,终于完成了。

  虽然它距离彻底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至少现在,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就位后,它就能正式开始进行实验了。

  徐川穿着正装亲自主办了完工剪彩仪式,看到了那一双双透露着希望和盼望的目光。

  那是对祖国强大的渴望,是对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的冀望与期待。

  七月初,在经历了风雨飘摇,万里长征后,跨越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后,被拆卸装箱的Asdex装置,也从日耳曼国正式抵达了金陵的长江港口。

  三亿欧元,按照当前的汇率来算,足足二十四亿r

  第二份拼图则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它能提供稳定强大的磁场,束缚住聚变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流动。

  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强大性能,能够让破晓在原本Asdex装置的约束性能上提升一倍都不止。

  强大的磁场,能够更加稳定的维持住腔室内等离子体的稳定。

  特别是在去年年底经过他和张平祥两位院士一起优化后,在通过采用了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技术后,被增韧的一面拥有了更加优秀的导热能力。

  这能更好将超导材料的维持在超导临界温度之下。

  要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强度越大,磁场也就越大,而随时产生的温度也就越高。

  而当温度突破了超导材料的临界tc温度时,会导致超导材料从超导态逆转成常态,从而丧失超导性能。

  因为如何在提供强大磁场的同时,稳定的维持超导材料的温度在tc临界温度之下,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高温超导材料的导热系数的价值就在于这里,导热系数越好,其需要接触液氮与液氦进行散热降低温度的面积也就越低。

  相对比没有优化前的铜碳银复合材料,使用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技术优化后,它的导热系数提升了近一倍。

  而这体现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改造上时,能节省至少超过三分之一的冷凝面积。

  至于第三个拼图,那就是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等离子体湍流的探测技术了。

  当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理论状态中,需要等破晓装置完成组装后再进行实验。

  不过今年上半年,徐川从理论上为这套技术建立了一条完整的理论路线,只等待破晓装置完成后,就能测试了。

  在‘破晓’聚变堆进行组装改造的同时,另一边,庐阳科学岛上,eAst项目的总负责人谌明继手中拿着一块平板。

  上面显示报道着一份新闻消息。

  《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与华国完成Asdex装置的交易》

  消息是有延迟性的,在Asdex装置已经送到了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后,双方的交易才正式被一些核能领域的媒体报道出来。

  当然,这也是徐川要求的。

  他担心在交易没有完成前,可能会遭遇一些其他的挫折和压力。

  比如欧盟和北约在听说这场交易后,可能会出面阻止。

  对于徐川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而言,这可能是皆大欢喜的交易,不过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毕竟华国如今已经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了,如果再获得了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一些技术支持,可能会脱胎换骨。

  而除了欧盟和米国等西方国家外,在国内,也不是人人都欢喜的。

  比如正在这个办公室中的两人,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在上次拒绝了彭鸿禧的请求后,谌明继就在准备着再次开启eAst装置,刷新一下托卡马克的运行记录,以此来作为表示,告诉上面,他率领的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才是最有希望和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路线。

  包括不租借eAst装置给彭鸿禧,也有一些这样的想法在里面。

  毕竟目前国内就eAst装置能进行点火运行实验,少了eAst,就算你徐川是诺贝尔奖得主,也没法凭空进行实验吧?

  而自己制造,就算是再加急,没个两三年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完成。

  等过了两三年,eAst又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一步先步步先,他准备就这样一直压着对方,掌控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话语权。

  只是没想到的是,那位居然不按套路出牌,直接从日耳曼国那边购买了一台设备回来。

  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更关键的,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居然还同意了这个交易请求,就更加难以让人置信了。

  要知道他之前亲自飞去日耳曼国,想通过国内先进的iCrf加热技术来换取水冷偏滤器技术可是毫不犹豫的被对方拒绝了的。

  而那位徐教授却直接将整个Asdex装置交易了过来。

  想到这,谌明继心中更加吃味了。

  另一边,送来这份消息的助理砸吧了下嘴,脸上带着些不知道是羡慕还是嫉妒的表情开口道:

  “徐院士可真是大方啊,三亿欧元,二十四亿近二十五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