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圣旨
汪衔一路随着内侍穿行于宫墙之间,虽说他也在官场历练多年,但因为大多都是外放任职,面圣的机会寥寥无几,此刻即将觐见天子,还是免不了有些紧张。
踏入大殿,他立即低头行礼,腰身还未完全弯下,便听御座之上传来永宁帝浑厚的声音:"爱卿平身。"
话音未落,永宁帝便已起身迈下台阶,来到汪衔身边问道:“汪爱卿,你驻守平阳多年,想必对郡中农事了如指掌,方才华璋说平阳郡有地小麦亩产可达四石,你说说是否确有其事?”
汪衔抬首,果然看见沈青和一袭官服立于殿侧,这两年,他为官在外,没少听人提起沈青和,说他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颇得皇帝信任,时不时就要带在身边,最近又听说皇帝将他派给了太子,可见对其寄予厚望。
二人目光短暂相接,随即各自敛目垂首,汪衔上前一步,躬身禀道:"回禀陛下,此事确为真,然而并非平阳全境皆能达此产量,四石之数,仅有精心培育的试验田方可达到。
这些试验田都是精挑细选的上等良田,临近水源便于灌溉,又在播种前深埋基肥,土地肥沃,更有县中老农日夜精心照料,在小麦发芽、生长,抽穗等不同阶段,施用特制肥料,这才能有如此高产。
至于寻常田地,没有此等优渥条件,自然是难以企及的,不过..."他话锋一转,"青石县及周边率先施用新肥的各县,在无灾之年,平均亩产已达两石半,若遇良田沃土,亩产三石也不在少数。"
永宁帝闻言龙颜大悦,他幼时伴在先帝身侧,常听先帝慨叹从前当佃户的艰难,说百姓靠天吃饭实在辛苦,如今听闻亩产竟能如此增长,不禁抚掌赞叹:"肥料一事,朕确有印象!当年奏报上来时,朕还曾赐你嘉奖。"他目光炯炯地看向汪衔,"没想到不过短短两三年,竟有如此成效!待朕派人核验属实,必当重赏于你!"
此时,沈青和的目光如炬,直直地望向汪衔,汪衔自是知道他心中所想,当即深深一揖,恭声道:“回禀陛下,此事并非全是微臣之功,微臣实在不敢冒认。”
永宁帝眉峰微蹙:"此话怎讲?"
汪衔直起身来,声音清朗:“这肥料之法,并非微臣所创,实乃平阳郡一位孟姓女子所制,此女名昭,出身屠户之家,后嫁至沈家村。
虽出身商贾,却一直心系乡里,她在村中兴建作坊,安置贫苦,设立村学,教化幼童,见百姓收成不佳,更将自己研制出的诸多肥料良方倾囊相授,第一个亩产三石的良田,正是出自沈家村,微臣也是在税官上报后,才知晓此事。
待微臣闻讯寻访时,孟氏不仅毫无保留地将各种肥料配方传授给农官,更提出了诸多良策,后来臣在推广肥料之时,许多都是用的她的法子。
因为沤制肥料需要用到泄物,她还设计了一种特制马桶,专门用来收集秽物用于肥田,如今平阳各县城中,凡人群聚集之处皆已建造,既解决了肥料来源,又使得县城更加洁净。”
沈青和在一旁静立,一边听着汪衔的禀报,一边想着那人的优秀,唇角不自觉扬起一抹弧度,一旁的小太子,也被汪衔说的好奇极了,忍不住小声问道:"那这位孟娘子现在何处?"
永宁帝龙颜大悦,抚掌赞叹:"对啊,没成想乡野之地,竟能生出这般蕙质兰心的女子!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功,她如今身在何处?朕定要好好奖赏于她。"
汪衔闻言,意味深长地看了沈青和一眼,拱手回道:"陛下若要问孟氏之事,不妨直接询问沈大人。"
永宁帝目光如电,转向沈青和:"华璋?此话怎讲?"
沈青和整了整衣袖,上前一步恭敬答道:"回禀陛下,孟氏当年所嫁的沈家村,正是微臣的家乡,而她所嫁之人..."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几分异样,"正是微臣的长兄。"
"什么?"永宁帝与小太子异口同声,脸上俱是掩不住的惊讶。
沈青和微微颔首,继续道:"大婚当日,臣的长兄便被征召戍边,不久便传来噩耗。"他的声音低沉了几分,"那时臣尚且年幼,家中唯有母亲与一对年幼的弟妹相依为命,多亏大嫂不辞辛劳,操持家业,才让臣得以安心读书,最终考取功名。"
永宁帝并非生于深宫之中,幼时随先帝征战四方,常听先帝讲述当年当佃农时的艰辛,此刻听闻此言,不由得面露感伤:"朕记得你长兄之事,那次征召,应当是为抵御匈奴袭扰边境。"
沈青和低着头,眸色微变,永宁帝并未瞧见,而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好,好!你长兄为守边关捐躯,你高中状元为朕分忧,如今连你大嫂都为百姓谋得如此福祉,实在该赏!”说罢龙袖一挥,对侍立一旁的秉笔太监朗声道:"朕要传旨!"
方才一时欣喜,待提笔拟旨时,永宁帝才蓦然察觉其中有些不妥,倒不是觉得孟昭不该赏,只是她毕竟是商户女,若恩赏过重,难免会引来朝中非议。
沉吟片刻,永宁帝还是挥毫写完了圣旨,待传旨太监恭敬接过圣旨后,他转向汪衔道:"汪爱卿且先回去,将肥料一事详加整理,朕要细细过目。"汪衔领命退下时,永宁帝又补了一句,"记得把那个特制马桶的图样也一并呈上。"
待汪衔退下后,永宁帝心情甚好,连考校太子功课时,小太子有几处答得磕磕绊绊,他也只是笑着点拨了几句,全然不见平日的严厉。
正说话间,一个小太监躬身入内禀报:"陛下,丹阳郡主求见。"
永宁帝脸上顿时露出慈爱的笑容:"丹阳来了?快宣她进来。"
不多时,殿外传来清脆的环佩之声,丹阳郡主身着一袭华贵衣裙,头戴金钗地走了进来,经过沈青和身侧时,还不着痕迹地瞥了他一眼。
行至御前,丹阳郡主盈盈下拜,笑意嫣然:"丹阳见过舅舅。"
永宁帝含笑抬手:"快起来,说吧,找舅舅有什么事?"
丹阳郡主轻移上前,带着几分娇憨说道:"舅舅,明晚京城里有灯会,丹阳想去瞧瞧。"
永宁帝挑了挑眉,这小丫头有太后的令牌,素来是想出宫便出宫,何曾需要特意来请示?
丹阳郡主见永宁帝的神色,又靠近两步,撒娇道:"可是灯会上人多眼杂的,丹阳要是自己去,万一遇到坏人可怎么办?"
永宁帝不由失笑,郡主出行,明里暗里不知跟着多少侍卫随从,哪会有什么危险?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站在一旁的沈青和,又看了看自家外甥女那期待的眼神,心中已然明了,捋须笑道:"朕看你不是怕遇到坏人,是怕没人陪着看灯吧?"
若沈青和是个有眼色的,此时就该主动请缨,可永宁帝余光瞥去,只见沈青和自打丹阳进门便一直垂首而立,纹丝不动,天子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看向丹阳的眼神中便带上了几分不赞同。
丹阳郡主见状,轻咬下唇,上前扯了扯永宁帝的衣袖:"舅舅,我可是跟娘亲说好了,等除夕那日回宫一起过年的。"
永宁帝神色微变,自打卫国公病逝后,长姐便认定是他们夫妻杀孽太重,从此一心向佛,常年在外云游礼佛,连太后都难得一见,如今听闻长姐要回宫过年,永宁帝不由得心头一软,再看丹阳那满是期盼的眼神,终是轻叹一声。
"华璋啊。"永宁帝开口道。
沈青和双手交叠,躬身行礼:"臣在。"
"明日京中灯会,人多眼杂,朕实在放心不下丹阳独自前往。"永宁帝语气不容置疑,"这样吧,你明日陪她同去,待赏完灯会,再护送郡主回宫。"
沈青和身形微僵,宽袖下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但君命难违,终究还是低头应道:"臣...遵旨。"
***
孟昭刚从茗香楼出来,想着要不去京郊作坊瞧瞧,若是快些,还能赶在天黑前回来,不料刚走到马车旁,就见孟大山策马疾驰而来。
"昭昭!快回家!"孟大山还未勒住马缰,就急声喊道,脸上满是激动之色,"方才家里来人传信,说皇上身边的李公公马上要来传旨,让你速速回去准备接旨!"
什么!!!!
孟昭闻言,瞪得立即溜圆,呆愣在原地,待回过神来,她顾不得多问,赶忙上了马车,用最快的速度赶车回去。
路上孟昭一直在想,自己一个商贾之女,怎会惊动天子下旨?而且来京这段时间,她一直忙着生意的事,其他的什么都没做,若说唯一与皇家有牵扯的,估计就是两个多月前,她下水救了丹阳郡主,可要是因为这事要赏她,为何要等到现在?
思来想去,孟昭仍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尽快赶回去,结果刚到家门口,就瞧见孟府大门敞开,小川正拿着抹布擦柱子呢。
"小川!"孟昭急声唤道,"快去沈家看看沈青和在不在家!"
小川赶忙摇了摇头,“已经去过了,沈大人今个进宫去了,顾夫人此时在院子里呢。”
原来是许韵蓉听到信也慌得跟什么似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沈青和,结果没找到他,只能把顾氏喊来,想着她到底有个当官的儿子,应该见过的世面多些。
结果顾氏对于接旨的礼仪也是两眼一抹黑,幸好家里有个孙嬷嬷知道些规矩,赶忙先是让众人换上体面些的衣裳,然后教导众人等下接旨的礼仪。
孟昭原想也换身衣裳,可实在不知道钦差什么时候来,就没有换,只取了两只簪子戴到头上,便赶紧来到院子口候着。
腊月的寒风刺骨,但谁也不敢乱动,一家子人都在院子里站着,幸好没过多久,远处终于传来了一阵马蹄声停到了孟府门口。
孟昭连忙领着全家老少迎出府门,只见一顶华贵的官轿稳稳落下,一位身着华丽、面白无须的中年太监手持明黄圣旨缓步而出,声音清亮地问道:"孟氏何在?"
孟昭赶紧上前一步,福身行礼:"民女孟昭,见过大人。"
李公公在宫中已听闻沈青和与汪衔的禀报,原以为能研制出肥料这等利国利民之物的,必是位饱经风霜的中年妇人,此刻见到眼前这位女子如此年轻,不由得面露讶色,随即展颜笑道:"既如此,那便接旨吧。"
话音一落,孟昭领着全家齐齐跪地。李公公展开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桑之事,关乎社稷;田亩之丰,关乎苍生。
今有平阳郡孟氏女昭,秉性聪慧,勤于耕织,潜心农事,研得沃田秘方,能使地力倍增,仓廪充盈,朕心甚慰。
孟氏一介女流,能广施仁义,惠泽乡里,其志可嘉,其功可表。
特赐:黄金百两,以彰其才,良田百亩,以奖其劳,绸缎十匹……”
李公公宣旨的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但孟昭此刻却恍若未闻,她只知道,这一纸圣旨,意味着她孟昭的名字已经在皇帝面前挂了号,从今往后,无论是谁想要动她,都得先掂量掂量这张圣旨的分量。
她不禁想起当初在青石县时,自己还为只得到些许银两赏赐而暗自失落,如今看来,那些辛勤耕耘的日子,简直太值得了好吧。
孟昭趴在地上,咬紧嘴唇,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笑出了声,这要是被扣上个"大不敬"的罪名,那可真是天大的冤枉。
"孟娘子,该领旨谢恩了。"李公公和善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孟昭这才微微抬头,双手高举过头顶,恭恭敬敬地接过那卷明黄圣旨,直到将圣旨稳稳攥在手中,她才敢起身。
孟昭还沉浸在接旨的喜悦中,孟大山已经机灵地上前,恭敬地将李公公请进了院子,又命人奉上最好的茶点。
李公公浅啜了一口香茗,目光忽然落在站在一旁的顾氏身上,和蔼地问道:"这位想必就是顾夫人吧?"
顾氏有些惊讶,"大人您认得我?"
李公公放下茶盏,笑容可掬:"这是自然,沈大人深得帝心,常伴君侧,咱家怎么会不认得顾夫人呢?况且方才在殿上议事时,沈大人与汪大人就曾向陛下禀明,孟娘子乃是沈大人的长嫂,咱家见您在此,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孟昭忽然明白了这道圣旨的由来,不过此时她也不好多问,只让许韵蓉去备了份大礼拿给了李公公。
李公公也没推辞,笑着接了过去,刚一入手,就觉得有些惊讶,原本这趟只是例行公事,没想到这商户之家竟如此知礼,于是脸上的笑容又多了些,特意多留了一会,仔细叮嘱了孟昭几句,这才离开。
李公公走后,孟府彻底陷入狂喜,孟大山激动得手足无措,“我的天啊,真是祖宗保佑,没想到我孟大山这辈子,还能亲眼见着圣旨呢!。”
孟昭笑着把圣旨递到他手上,"爹不仅能瞧见,还能亲手摸一摸呢。"孟大山接过圣旨时,双手都在微微发颤,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把圣旨摔着了。
许韵蓉也凑上前来,小心翼翼地抚过明黄的绢帛,激动说道:"这可是皇上亲笔啊!咱们是不是要找个好地方,供起来才行?"
看着父母欣喜的模样,孟昭的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这份圣旨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褒奖,更是给全家人最好的新年贺礼。
大家伙都没想到竟然还有这种造化,高兴的跟什么似的,大冷的天,在院子里互相拥抱。
孟昭忽然想起方才李公公说的事,赶忙又备了份礼物,让小川送去汪府,当初这份功劳是落在汪衔头上的,现在又加上了她的名字,想来汪衔定是也出了力,哪怕她跟宋婉音关系好,但该有的礼数一点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