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猜谜
孟昭不由得有些皱眉,还是觉得他这话说的有些含含糊糊,正待开口时,一旁有人走了过来,说道:“萧兄,你在这儿跟孟娘子说什么悄悄话呢?灯谜大会可都开始了!今年还想靠你给咱们夺魁呢!”
"灯谜大会?"孟昭疑惑地望向萧宥之。
那位公子兴致勃勃地解释道:"孟娘子竟不知道?这京中的灯会,开在哪条街上,这条街上各家商户都会献上一盏精心制作的彩灯,灯上设有灯谜,若是有人能猜中谜底,不仅能得到那盏灯,还能获得灯上附赠的彩头,等到所有灯谜都猜遍,得灯最多者就是此次灯会的头魁,彩头嘛,今年的还不知道,不过按往年的惯例,大多都是几百两银子。"
孟昭不由得有些惊讶,“这么高?”
那公子哈哈一笑:"银子倒是其次,关键是这灯会云集了京城大半才子佳人,若能拔得头筹,那才叫真正的风光。”
萧宥之见孟昭一听到"银子"二字便双眼发亮,不禁莞尔,及时抬手说道:“此次灯会的头彩是由春风楼出资的,按着规矩,我这东道主是不能下场比试的。”
"哎呀!"那锦衣公子猛地一拍额头,懊恼道:"瞧我这记性!你要是不参加,那我们岂不是没希望夺魁了。"
萧宥之唇角微扬,目光转向孟昭:“那可不一定,怎么样,要不要凑个热闹?”
孟昭朝楼下看了一眼,已经看不到沈青和的身影了,于是说道:“行,那就试试。”
方才三三两两闲谈的众人此时已各自归座,派人下去取花灯回来,萧宥之也让人取了一盏灯,结果就是那么凑巧,第一道就与诗词有关。
孟昭顿时有些头大,偷摸问萧宥之:“我要是答不上来可怎么办,还能再送回去么?”
萧宥之闻言轻笑,“这自然是不行的,你若是答不出,就得照价买下这灯。”孟昭瞥见灯架上精致的雕工,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要赔上多少银两。
萧宥之见她为难,开口提醒:“你既答不出来,为何不去请教请教别人。”
"这...这也行?"孟昭眨了眨眼,有些意外。
“自然可以,只要能将题目答出来即可。”孟昭这才瞥见屋内已经有人拿着取上来的灯笼三三两两交谈起来。
孟昭眼前一亮,打量起屋内的人,萧宥之适时指点,“你正前方那位穿白衣的男子,是在场唯一一位身负功名的。”
孟昭了然,拎着灯笼就上前讨教,结果还真是术业有专攻,那人一瞧题目,便立即答了出来,"这题出自《诗经·小雅》,谜底当是鹿鸣二字。"说罢还耐心解释了一番典故出处。
孟昭听得连连点头,对着他好一顿道谢夸奖,然后将答案写在纸上,递给小厮送了下去。
不多时,小厮又捧着两盏新取的花灯回来,一盏是鎏金走马灯,一盏是琉璃宫灯,那盏走马灯上的题目是道字谜,‘上无半片瓦,下无立锥地,腰间挂葫芦,本是阴阳人’
孟昭沉思片刻,写下了谜底,是一个‘卜’字
而那个琉璃宫灯的题目则是道算术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问大小和尚各几丁?’
看到这种算术题,孟昭就跟回了老家一样轻松,稍作思考就写下了,“大和尚有25人,小和尚有75人。”
"这么快?"萧宥之微微睁大了眼睛,取过纸条略一计算,发现答案果然如此,不由得有些惊叹。
孟昭得意地扬了扬下巴,眉眼间尽是自信的神采:"这种题目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小儿科?"萧宥之微微倾身,眼中带着几分好奇,"这又是何意?"
孟昭见他凑近,下意识往后仰了仰,随即笑道:"就是说...这是连小孩子都能轻松解决的事情。"
萧宥之闻言不由失笑,“你还挺狂妄。”
孟昭双手叉腰,“那是当然了,诗词歌赋我不懂,这种算术题我还是有些把握的。”
话音未落,忽见眼前"哗啦啦"排开三盏花灯,其中一位正是方才那位给孟昭解惑的白衣公子,他举着一盏莲花灯说道:“孟娘子,你方才说你算术极好,那你来帮我瞧瞧这道谜题的答案是什么吧。”
孟昭自然十分愿意,于是屋内便慢慢分出了派别,有人擅解字谜,有人擅答诗词,孟昭则是会那些算术题,一晚上下来,屋里少说也有三十多盏花灯。
可惜等到最后评比的时候,却叫楼下几个专攻灯谜的学子拔了头筹,当瞧见此次的头彩,竟是一盏纯金宫灯的时候,孟昭简直羡慕哭了。
不过倒也没有后悔,方才答题的时候,她旁敲侧击认识了其中不少的人,倒也不比闷头答题的效益差。
夜色渐深,外头街上的喧闹声已如潮水般退去,孟昭将赢得的几盏花灯还有彩头一一放到马车上,然后跟萧宥之道谢,“今日多谢你的引荐,带我认识了不少人。”
虽说今日这些人与她攀谈,更多的可能是看在萧宥之的面子,但她心里明白,在这商贾云集的京城里,能混个脸熟已是难得的机缘,日后若在生意场上遇见,总好过素不相识。
萧宥之摆了摆手,示意她不必道谢。
就在她准备道别的时候,萧宥之又示意身旁的小厮打开一个锦盒,只见他从盒中取出一盏宫灯,竟与方才作为头彩的纯金宫灯形制相仿,只是眼前这盏不仅通体鎏金,灯架上更镶嵌着各色宝石,在月色下熠熠生辉。
“先前命人制灯时,第一版总觉不够精致,后来重做了这盏,那盏弃用的,便顺手充作彩头了。”说罢将手中的宫灯递给孟昭。
孟昭猛地后退半步,眼睛睁得大大的,“萧宥之,你是开玩笑的还是真有别的意思啊,你不要跟我说,你是真的喜欢上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