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二曾师徒三人密会
他的手搭在门框上,几次想要推门而入,却又缩了回来。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与他平日里雷厉风行的作风大相径庭。
檀香袅袅,穿过门缝飘散开来。李鸿章知道,这是老师最爱用的宁心香,据说是从西域商人手中购得,价值千金。
“吱呀”一声,门突然从里面打开了。
“少荃,进来吧。”
曾国藩的声音平和中带着几分疲惫,这让李鸿章心中一紧。自从平定太平天国以来,老师便很少露出这般疲态。
书房内,曾国藩正在品一杯极品大红袍。茶香四溢,沁人心脾。案几上的茶具一应俱全,青花瓷茶盏中的茶水还在冒着热气。
“老师。”李鸿章恭敬行礼。
“坐吧。”曾国藩示意他在对面的圈椅上坐下,“你我师徒一场,不必如此拘谨。”
李鸿章刚要开口询问召见缘由,却见曾国藩突然话锋一转:“少荃觉得我们湘军未来该如何?”
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让李鸿章一时语塞。
“我湘军乃大清强军,剿灭长毛,平定捻军,未来自当继续为朝廷效力”李鸿章的声音越说越小,最后几乎成了自言自语。
曾国藩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少荃,你可知为何捻军能在北方横行十余载而不倒?”
李鸿章浑身一震。捻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既无粮草,又无军械,更无根据地可守。与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可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让八旗名将僧阿端沁都折戟沉沙。其中缘由,李鸿章岂会不知?
“老师”李鸿章欲言又止,额头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湘军如今有五十万之众,掌控江南要地。”曾国藩放下茶盏,轻抚胡须,“如此庞大的势力,已非一人之力可以掌控。这五十万将士背后,是数万文武官员,是五十万个家庭。他们都需要吃饭,需要生活,这些从何而来?”
李鸿章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来。他当然明白老师的言外之意。湘军能有今日之规模,全赖太平天国之乱。可如今天下渐安,这偌大的军队该何去何从?
“朝廷给不了,战争也打不完。”曾国藩叹息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可以金盆洗手,但这些弟兄们呢?”
李鸿章双眼通红,“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请老师指教!”
“起来。”曾国藩扶起李鸿章,“事情或许还有转机。”
“转机?”
“陈逸风。”
这个名字让李鸿章心中一动。
近来朝野上下,谈论最多的就是此人。
“此人在琉球一役中表现非凡。”曾国藩眼中闪过异色,“三千日军加十万暴徒,皆被其剿灭。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竟能调动洋人火炮相助。”
李鸿章不由得想起了前些日子传来的消息。那场战役中,陈逸风不但击退了日军,还让琉球国力大增。朝廷震惊之余,连连褒奖,甚至还赐予了“镇国公”的封号。
“此人与洋人究竟有何关系?”李鸿章若有所思地问道。
“他很聪明。”曾国藩踱步道,“琉球朝堂已在他掌控之中,而朝廷却被他的障眼法蒙蔽,只顾着赏赐封号。”
李鸿章恍然大悟:“老师是要”
“不错。”曾国藩微微一笑,“有他在前面吸引朝廷注意力,我湘军便能暗中发展。”
就在这时,七爷曾国荃匆匆走了进来。他的脸上带着几分焦急,显然是有要事相商。
“大哥。”曾国荃行礼后直入主题,“何不试着招揽陈逸风?此人虽来历不明,但确是汉人无疑。若能为我所用”
“住口!”曾国藩厉声喝止。
书房内顿时一片寂静,连窗外的风声都似乎停了下来。
“国荃啊国荃。”曾国藩长叹一声,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的梅树,“你可知满清入关时的剃发令?百姓宁死不从,死伤无数。可到了乾隆年间,百姓早已习惯了辫子,反而嘲笑朝鲜使臣的装扮。”
他转过身,目光深邃:“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也是气运所在。除非你愿意血洗中原,否则就得向这股力量低头。”
曾国荃沉默片刻,突然道:“大哥,你忘了一点。陈逸风不同,他从未习惯过大清的统治,也未曾向习惯低头。这一年来,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影响了两国国运。”
“莫非”曾国藩面色大变,手中的茶盏“啪”的一声摔在地上。
青花瓷片四散,茶水溅在地上,如同一幅散开的水墨画。
就在此时,一阵寒风突然吹开房门,冷气扑面而来。烛火摇曳,在墙上投下诡异的影子。
“大哥,你还记得去年那场大雪吗?”曾国荃的声音带着几分沉重,“就是陈逸风初到琉球的那天。”
李鸿章心中一凛。他当然记得那场大雪,整个江南都被大雪覆盖,甚至连南京城的秦淮河都结了冰。这在江南百年难得一见。
“那场大雪过后,琉球的国运就开始改变。”曾国荃继续道,“现在想来,或许这就是天意。”
曾国藩望着窗外,若有所思。这个突然出现的陈逸风,会给这盘大棋带来怎样的变数?
夜色渐深,寒风依旧。
书房内的三人各怀心事,谁都没有再说话。案几上的茶早已凉透,檀香的气息也渐渐散去,只剩下一室的沉默。
望海港上人声鼎沸,同知沈明泰站在码头边,望着眼前的陈逸风和孟明蛇,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几次想开口,却又咽了回去,脸上的表情像是见了鬼一般。
“陈先生,您这是”沈明泰搓着手,一脸惊诧,“前些日子我还劝您留头发,怎么现在反倒剪得更短了?”
更让他震惊的是孟明蛇那光溜溜的脑袋。要知道,陈逸风有美国公民身份,剪不剪发都无所谓。但孟明蛇可是地地道道的大清子民,这辫子可是关系到脑袋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