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咱们大明朝到底出啥事了?
可就在昨日,吴三桂的使臣祖泽溥不但带来了请兵助剿书,并向洪守畴和祖大寿表示,吴三桂和关宁军主力仍在山海关,并未南下。
“这消息当真可靠?”有些焦头烂额的多尔衮抬眼望向堂下众人,声音低沉。
祖大寿连忙上前一步:“回王爷,犬子在山海关多年,与关内将士多有往来。他绝不敢在这等大事上欺瞒。”
“吴三桂确实未曾离开山海关半步,关宁军也未有任何调动。”祖大寿说着,不自觉地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珠。
多尔衮手指轻叩桌面,目光转向洪守畴:“洪尚书,你在大明为官多年,可有什么见解?”
洪守畴站在那里,眉头深锁。身为降将,他对大明朝廷的运作再熟悉不过。但眼下的情况,却让他也感到困惑。
“王爷”洪守畴斟酌着开口,“如果祖公子说的是真的,那就说明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说下去。”
“崇祯帝要么已经遭遇不测,要么就给人架空了。”洪守畴的声音略显沙哑,“否则,以崇祯帝的性格,绝不会对山海关的军情置之不理。”
范文程冷笑一声,打断道:“洪大人此言差矣。大明朝堂之上,何人有这等本事?就连魏忠贤当年也不敢如此放肆。”
“正是因为想不出是何人,才更令人忧虑啊。”洪守畴摇头叹息,“大明虽地大物博,但朝中能人已是凤毛麟角。皇室宗亲更是庸碌无为,就连崇祯的几个皇子,也都是深居简出,毫无建树。”
祖大寿突然一拍大腿:“对了!犬子在信中还提到一事。三月十六日崇祯皇帝下旨令太子抚军,十七日起北京城防就由太子节制了。”
“太子?”洪守畴一愣,“朱慈烺?那个十六岁的毛孩子?”
“正是此人。”祖大寿点头,“据说这位太子殿下近来动作频频,不仅调动京营,还亲自巡视城防。”
范文程嗤之以鼻:“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也配统军?”
“莫要小觑了他。”洪守畴却是面色凝重,“崇祯帝向来谨慎,若非不得已,断不会让太子掌兵。这其中必有蹊跷。”
多尔衮听着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半天,心中依然一头雾水,理不出头绪。
“王爷,”范文程上前一步,“依臣之见,此时正是进兵的好时机。大明朝廷内乱,太子年幼,正是我大清入主中原的天赐良机啊!”
多尔衮眯起眼睛,心想,如今大军都已集结,不打岂不堕了威风。不管崇祯父子现在在哪,都只是丧家之犬。李自成不过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哪抵得住自己的强兵铁骑:“传令下去,明日我便亲率大军,直取北京!”
与此同时,山海关内。
蓟辽总督衙门里,一片肃穆。吴三桂、王永吉和田存直正在听取冯元飏的汇报,一个个面色凝重。
“冯抚台,这太子当真已经掌控大局了?”吴三桂小心翼翼地问道,眼中闪过一丝不安。
冯元飏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平西伯是在担心令尊吧?”
吴三桂脸色一变,急忙辩解:“家父忠心耿耿,岂会做那等事?”
“太子殿下确实用了吴老将军,但大沽口的兵权仍牢牢掌握在太子手中。”冯元飏正色道,“这位太子殿下杀伐果断,可不是任人摆布的主。”
“他不仅善于笼络人心,更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关键时刻亲临前线,智计百出,已经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朝中重臣,也都归心于他。”
王永吉和高第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惊异。
“这是太子殿下亲笔所书,还请平西伯过目。”冯元飏捋着胡须,将信笺递了过来。
吴三桂接过信笺时,指尖微微颤抖。不知这位突然崛起的太子会给他带来什么令旨。王永吉和田存直不约而同地凑近几分,眼中闪过掩饰不住的好奇。
展开信笺,吴三桂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这哪是什么官面文书,分明是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朱慈烺以妹夫的身份,将当前局势分析得明明白白。
“上策,即刻启程,带领家丁水师南下登莱”吴三桂喃喃自语。
沈廷扬手中掌握着百余艘战船,足以运送两万人马。若选此策,便可得封莱国公,世袭都指挥使之职。这般条件,已是极为优厚。
“中策,据守山海关,静观其变”
待东虏击溃流贼后,再图恢复龙城,届时封燕国公,永镇北京。这倒也不失为一个稳妥之选。
“下策,引清兵入关”
须在其平定流寇后立即反戈,占据太原,封晋国公,统辖山西。
吴三桂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信笺,指节泛白。堂内一时寂静无声,只余烛火噼啪作响。
“殿下好大的手笔。”王永吉忍不住低声感叹。
田存直也点头附和:“确实是难得的厚待。”
冯元飏目光如炬,直视着吴三桂:“平西伯,不知意下如何?”
吴三桂缓缓放下信笺,眉头紧锁:“山海关驻扎着王朝最精锐的五万铁骑,数十万军眷。若只带家丁南下,恐有负托付。”
“那便行中策。”冯元飏笑道,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如今虏寇相争,以关宁之军,又有天险,两边都不敢轻举妄动。”
吴三桂踱步至窗前,望着外面漆黑的夜色:“可关中粮草,仅够两三月”
“两三月足矣!”冯元飏斩钉截铁地打断道,“东虏已在集结,由沈阳出发,一月可至。流寇在京中肆虐,民心尽失,必不敢死守。三月之内,龙城必变天。”
堂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王永吉和田存直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听闻朝廷要重开东江镇?”吴三桂突然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冯元飏。
此言一出,王永吉和田存直都是一惊。当年毛文龙的东江镇,可是东虏的心腹大患。若真重开,和谈之路怕是要断,只剩下和东虏死瞌,那大明还有活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