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课题

张佳感激的望着颜希,我没看错人,颜研究员人美优秀还善良,一点没嫌弃自己这个拖后腿的,自己一定好好努力,不会的多问多看,坚决不脱团队的后腿。

其实张佳有点妄自菲薄了,她有自己的优点,虽然学术水平有差距,但对外联络这块是个好苗子,在所里跟谁都熟,都能聊得上来,就没有她不知道的事,这一个团队里这样的人是不可或缺的,是颜希比较看重的。

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就是指引方向,带着大伙攻克一个个难题,要是自己都没有方向,或者水平没有其他人高,肯定带不好队伍。越是智商高的群体,这种现象越明显,大伙是用实力说话的。

本来所长还担心颜希年轻搞不定这些人,看到她们实验室热火朝天,废寝忘食地工作,尤其是所里有名的刺头刘春晖同志提起她满嘴的称赞,这才放下心来。

所里其他人这段时间也在观察,目的是审视颜希的水平,孙立东那看不出什么,这小伙子一直这样,但刘春晖面对打探的人那是一个大夸特夸,大伙看他这转变,都以为他被什么脏东西附身了,这还是那个毒舌、百般挑剔的刘春晖吗?

就连宋大姐精神气也不一样了,虽然还是之前的装束,但就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再也不是心如死灰

死气沉沉的样子。

跟颜希同一级别的专家,听到团队人的转述,就知道她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之前所长挑人的时候,大伙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加入颜希的团队。因为她这人完全不了解,到底有什么成绩不知道,最主要的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在所里就是打杂的,不是智商高低的问题,研究本来就是一个耗时间的工作,有的课题十年八年才成功很正常,就算她在天才,这个年纪也是个新人。

现在一些助理研究员心里隐隐有点后悔,感觉自己当初草率了。不管大伙怎么看,颜希她们一头扎进头孢菌素的研究中。

选这个课题是她深思熟虑过的,这个年代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士兵,很多伤病医生其实能治愈,但最后因为细菌感染而死亡,太多太多了。国内现在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还是青霉素,但它抗菌性低,只对几种细菌感染作用大,自然界中的细菌实在太多了。

虽然她知道合成路径,但鉴于现在条件限制,很多在后世普通知识和常用器皿在现在大伙都不知道。把遇到的困难梳理成一个个小问题,一点点地攻坚。在这个过程中她彻底折服了团队的四个人,对她只有深深的崇拜,人都是慕强的,看到在自己手中毫无头绪的问题,在她那稍一点拨,就解决了,信心越来越足了。

一个个地恨不得24小时呆在实验室里,最近饭都不去吃了,都是由张佳给带回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张佳越来越跟不上了,颜希就安排一些基础工作,还把实验室对外交际的事情交给她。她本人也很愿意,这不看到刘春晖他们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主动帮忙打饭。

颜希劝过大家,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要保重身体,有一个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

但大家的想法不是这样的,宋大姐说道,“咱们这个要是成功了,会给患者解决多大的事,能给国家挣多少外汇。身体算什么,能早一天研制成功,哪怕死都无憾了”。

就连孙立东,虽然还是不爱说话,但已经一星期没离开实验室了,三天三夜没合眼了,一直盯着显微镜。

刘春晖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只要还没死就往死里干,让封锁我们的国家看看,没有什么是我们做不成的。

后世很多年轻人不理解这些老科学家,但深处其中,颜希被深深感染,那就是一种最朴素的爱国情怀,是一种奋不顾身也得让国家强大的信念,很难不受感动。

这结果就是除了换衣服洗澡她也基本没回宿舍。困了就把毯子扑在地上,休息两小时,爬起来接着干。不光她们这样,所里其他团队也一样。

颜希这边虽然忙得昏天暗地但成就感满满,家属院这边她的风言风语已经满天飞了,这都是许爱红的功劳。这段时间她可是春风得意,一天到晚除了做饭就是出门找人闲唠嗑,看着跟她差不多岁数的那暗暗羡慕的小眼神,心里得意的不行。还是老头子英明,现在这日子真是在福窝里了,不用下地,不用照顾孩子,整天除了吃就是玩,舒服得不行。建军给的买菜钱,自己还能偷偷攒下一些,到时候给建国和建民寄点回去。

其中一个老太太说道,“爱红,咱俩投脾气,我才告诉你。现在家属院好多人都说是你气走你家儿媳妇,害得两口子不和”。

放他娘的狗屁,是谁穿这种闲话,看我不撕烂她的嘴。虽然建军媳妇对我有些误会,咱们做老人的能跟小辈计较吗?她是那什么研究所有项目,要加班才没回家呢。我又不是那恶婆婆,不会挑拨儿子和儿媳妇关系。

我相信你不是这样的人,但好多人不了解你,我给你说就是让你注意点,别让那别有用心的瞎传。

你可真是个好婆婆,就是建军媳妇一点不知道珍惜,要不说现在的儿媳妇都跟奶奶一样,稍有点不顺心就要翻脸,咱们那时候当人家媳妇对婆婆一百个尊重,哎,现在不一样了。

坐在一块地都是奶奶辈的,大伙可是有共同的话题,就见一个一脸皱眉,身材瘦小的老太太坐在那一言不发,岁月的痕迹在她脸上格外明显,静静地听着大家聊天。

许爱红听别人提过,这个老太太具体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大伙都叫她王老太,是个命苦的人。她丈夫死得早,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儿子十六七的时候参军,很是争气立了不少功,后来在老家给儿子娶了媳妇,等到符合随军资格,她儿子就把老娘和媳妇接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