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五十年代军嫂(6)

,最快更新快穿之顾七七的散装人生!

二十来天房子就差不多建好了。

有水泥就是方便,不然等黄土晒干可要耽误不少工夫。

石头打的地基,水泥勾的缝、离地面有一米高,结实又安全。

墙体很厚,保证冬暖夏凉。

墙面刷了白色的石灰。

顾七七还往里加了一些靛蓝。

这样刷出来的墙就不是黄白,而是清白了。

屋子里亮堂,心也跟着敞亮。

地面就铺青石板,不用钱,块还大,正合适。

现在的老手艺人还有许多,水泥勾缝,严丝合缝、板板正正,有一种古典美在里面。

炕也搭好了,都是老手艺盘炕师傅,保证好烧不反烟。

现在冯木匠正在吊顶,这是顾七七早就和他商量好的。

薄宽木条就早刷好了白漆,今天终于上顶了。

这个年代也有吊顶。

北境土话说法叫:吊棚。

用细绳打结绑好一排排的高粱杆子上棚,然后再往上糊一层薄泥当腻子粉了,最后刷白。

但是高粱杆儿不承重。

年头多了会粉,整个棚顶容易塌。

除非隔几年换一茬。

炕席也早就买好了。

是当地特有的一种制作家具用剩的锯沫子压制而成,还刷了天蓝色的漆,你要多大就直接切割成多大。

干净不透灰。

原来的老房子全扒了,之前的炕琴、桌椅能翻新的就翻新,不能的,全扔了重做。

窗户也都是新打的,刷着淡蓝色的漆,镶着玻璃。

可惜现在没有玻璃胶,都是用小木条加钉子的方法固定。

所以也漏风。

冬天就麻烦了,外面刮大风,窗前刮小风。

就得用三指宽的纸条把窗户的缝隙全部糊起来,然后还要在窗户里外侧,都用高粱杆卷着塑料布钉在窗户框上,确定不漏风才行。

可这个年代哪里来的薄膜?

只能晚上用破棉被挡风,白天再取下来。

这个时期的北境冬天能达到零下40度。而且冬天至少会刮三场白毛风。

可想而知,原主之前住那个破房子没被冻死都是命大,肯定整个冬天几乎都在炕上窝着了。

当然,也不止原主一个人如此,家家户户都如此。

前院靠西墙的地方建了一个大大的柴房。

这里的冬天太漫长,需要囤大量的柴,柴房小了可不够用。

后院靠东北墙角建了一个旱厕。

蹲坑下面三面铺了青石板,踏板也是石材的,下面挖了一个大坑直通院外,也用大块青石板围建了起来。

其实东北旱厕很好打理,因为一年有大半年都是上冻的,冻的杠杠硬一点异味都没有,冬天只要用镐刨了拉走就行。

不像南方炎热,一年四季都在发酵、发臭。

顾七七还在后院西北墙角建了一个小仓房,主要放一些农具、杂物、各种大缸,冬储菜之类的。

鸡窝暂时没搭,因为顾七七不确定以后还能不能养鸡。

如果允许养一两只,再扎上高粱杆当篱笆就行。

很容易,拆装都简单。

房前屋后的房檐下和前院正中的甬道都铺满了青石板。

甬道两侧是大菜地,后院还有两块小菜地,可以想像这个院子有多大。

这么大的院子,顾七七一个人住也不安心。

又趁着当季去山里挖了不少刺玫沿着外墙和内墙根各种了一圈。

刺玫是北境特有的一种灌木,是一种野玫瑰,能长到一米八高,根茎粗壮,长满了坚硬的尖刺,花朵极大,香味浓郁,花期长,又艳丽。

现实世界中,顾七七家的小平房门口就种了一颗。

“还是七七脑子活,这招儿好,安全不少。”

村长也是头一次帮着张罗栽花当篱笆的,可算看了个新奇。

顾七七的这两道天然防盗墙可是花了她不少心力,光是请村民上山挖树就花了不少钱。

冯木匠正在安装前院大门。

都是提前打好的,很结实、厚重,野猪下山都不怕。

果然,到了晚上,吊顶和刷了桐油的大门就弄好了,连家具也都送了过来。

顾七七深深的舒了一口气。

总算基本解决了住宿问题。

她还在感慨呢,却不知道屯子里的人都羡慕死顾七七了。

屯子里有名的长舌妇张小翠远远看着撇了撇嘴。

转头跟妯娌王玉凤道:“她一个小媳妇,年纪轻轻就住上新砖房了,命咋那好呢。”

王玉凤也撇嘴直泛酸:“我这辈子也不知道能不能住上砖瓦房呢。”

跟着一起凑热闹的冯木匠媳妇冷不丁的来了一句。

“这可都是陈端的命换来的。”

两妯娌一听这话,就偃旗息鼓了。

如果用她们儿子或是丈夫的命去换,她们是不愿意的。

算了,陈端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呢?

到时候没准只剩下顾七七和孩子了,孤儿寡母的她们就不眼红了。

不怪大家这么想,因为这时候当兵是极其危险的,而且老百姓也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打仗,还要打多久。

所有人脑中都绷着一根弦,时刻准备着。

顾七七是不知道这些的,村长倒是知道,不过,村长觉得有他护着,顾七七不会有什么危险。

这个屯子的人还是相对淳朴的,很多事情只是想想而已,你让他们真做点什么事情,他们不见得敢下手。

顾七七晚上算了一下账,建这个房子,里里外外花了差不多三百二十块钱。

玻璃、水泥、砖、瓦是大头,还有家具、大门也不便宜。

多亏她建的围墙都是靠自己捡的石头,不然还得花不少钱。

生产力不足啊。

对于外墙顾七七很满意,足足建了二米三高,还用水泥给石墙勾了缝,结实的很,顶端还插满了碎瓷片,很安全。

第二天一大早顾七七就提着空间里的十斤散装白酒、一斤散装糖果、一包老红糖,一包桃酥,去了村长家。

“李叔,谢谢你帮着我忙活这么久,一点心意可不许拒绝,不然,下次有事可不敢麻烦您老了。”

李叔看着十斤装的大白桶一下就猜到了是酒,真是送到他心坎上了。

于是,笑得满脸褶子直接接过。

“谢谢七七,以后有事再来找叔,千万别外道。”

送礼送到人家心坎上,顾七七也开心,转头又看向李婶:“李婶,这些糖果、点心拿着给孩子们甜甜嘴。”

李婶也笑呵呵的接过了。

这一大包硬糖都是顾七七一颗颗剥好糖纸,然后用油纸包好的。

桃酥和红糖也换了包装。

还没等顾七七再说什么,门外响起了车铃声。

李叔忙着把酒放屋里藏好,又蹬蹬跑出来。

“是小张吗?又来送信了?”邮递员的车铃声他可熟悉的很。

到了此时,小张才歪下车身,脚踩着地停下来。

“村长,是我,你家有一封信。”

李叔跑到门口接过信,一看,嗯,是他在外当兵的儿子来的信。

拿着信急急拆开,仔细看过后,立马绽放出一个大大的笑容。

转头冲向李婶喊:“老婆子,是小光来的信,说又得了一个闺女。”

李婶听了也高兴,接过信也看不懂,就是翻来翻去的笑着感慨:“小光没事就好,生闺女好。”

小张也看见了顾七七:“小顾,也有你的一封信,你直接领了吧。”

顾七七签了字也接了信直接拆开。

片刻后。

“李叔,陈端要回来探亲了。”

“是吗?那可太好了,一年多没回来了吧。辛苦你了,做军嫂不容易。”

村长儿子军衔也高,儿媳妇随军了,可顾七七这不还在村子里吗?

能不了解难处。

按说陈端的军衔足够随军了。

可边境条件差,真不现实。

顾七七不在意的直摆手:“不辛苦,再辛苦能有陈端辛苦,当兵守边才不容易呢,我们可要守好大后方。”

李叔很欣慰:“七七真有觉悟,是个好孩子,快回家准备准备吧。”

顾七七也不扭捏,直接回家了。

到了家,顾七七又把体重器拿了出来。

呦呵!现在只有120斤了。

好在,这小一个月都是在大家眼皮子底下变瘦的。

大家只以为她要照顾孩子,又要操心盖房子,哪件都是大事,肯定累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