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名将

擎云的到来,让刘正风心中满是感慨。

原本他还想着招待擎云两天,然后找个由头劝其离去,毕竟这里乃是抗倭前线,刘正风不想让擎云卷入其中。

谁曾想,擎云来这一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二十车急需药材,更是提出一个抗倭良策。

当然了,究竟是什么样的良策擎云并没有明说,只是让他在自己所属的千余人马之中挑选有武功底子之人。

即便如此,刘正风也没有怠慢,甚至为了更好地助力擎云,刘正风将两名弟子都派了过去。

反正“镇海卫”上下有五千多人,而刘正风所部这千余人马只是负责镇守左翼,算不得最紧要的地方。

从一千人里边挑选出三十人来,可不算一件容易的事情,反正擎云的要求列的很明显。

首先,要有武功弟子,刀、枪或者剑法,总得能够通一样吧?

其次,耐力要好,够硬朗,在这个层面选人,擎云是不能要求有内功修为的。

另外一条,就是最好是懂水性之人。

毕竟要对付的乃是来自海上的倭贼,说不得也会有上船下水的勾当,擎云不想自己训练出来的人有太过明显的缺陷。

整整三天时间,可把向大年和米为义二人给忙活坏了,尤其是听说此次挑选是为了对付倭贼,众军士的积极性都很高。

当将领的,可能是百里、千里而来,而普通的大头兵基本上都是当地人,漳州或者福建沿海地面,谁家没被倭贼霍霍过啊?

“怎么样?三十人的指标完成了吗?”

擎云给出了三十人的名额,再加上章毅那支锦衣卫,满打满算能够凑出四支队伍来。

没错,即便最能募集四十人上下,擎云还是要再次分队的。

对付这个时代的倭贼,何人的战法才是最王道的呢?

后世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说出那个名字,更何况擎云有着那份独有的“记忆”,而那份“记忆”的原主人可是在一个叫图书馆的地方泡了大半辈子的人啊。

只可惜,算算时间,那个人恐怕要再等几年才能出生,等他创出自己赖以传世的阵法来,黄瓜菜都凉的。

因此,擎云打算自己来“创阵”,反正原理很简单,无非就是两点。

其一,以小股部队为基本作战单位,主要为了应付倭贼神出鬼没的特点,调动大军显然只能疲于奔命。

其二,单个作战单位属于这个时代多兵种的协同作战,有攻有守、攻守兼备。

其三,如此训练出来的作战小队,彼此之间也可能组阵配合,即便应对数倍之敌依然能够做到进退自如,积小胜成大胜。

如此一来,这样的阵法就呼之欲出了。

没错,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发明的“鸳鸯阵”。

因为擎云并没有军旅带兵的经验,更不清楚所谓的“鸳鸯阵”具体应该怎样编练,他才将有武功底子排在了首位。

好在还没有收到倭贼上岸的消息,擎云有一定的时间做准备,就算是没练出“鸳鸯阵”来,难道还会有什么坏处吗?

大不了擎云按照“记忆”中训练那什么特种兵的方法来,总归会让这四十来人发挥出比原来更大的作用。

“云师弟,按照你的要求,我二人已经挑选出整整三十人,只可惜大多数武功平平,最厉害那人也只是在某家手下走过了二十个回合。”

擎云陪着刘正风在大厅品茶,向大年和米为义一前一后走了进来,米为义手中还拿着一沓纸,上边密密麻麻写了很多字。

“哦,让贫道瞅一瞅,二位师兄都给贫道选出了哪些‘名将’!”

擎云放下手中的茶碗,从米为义手中将那些纸张接了过来,嘴里还忍不住打趣着这二人。

“名将”自然是不可能有的,真有什么名将,焉能窝在这个小小的“镇海卫”里?

“嘿,这些名字叫的,李二狗子、邓大麻子、邢小六......正经的名字都不到一半人啊?”

擎云很快就翻了一个遍,三十个人名都看到了,果然没有一个“听说过”,更多的是记载这些人的年龄、出身、籍贯和所擅长的兵器。

“哈哈,这些军卒大多都是苦哈哈出身,或者是为了杀倭贼替死难的亲人报仇,能找出个识文断字的可不太容易。”

刘正风也把名单接了过去,他倒是看得津津有味,这些可都是他军中的悍勇之士啊。

来到“镇海卫”已有大半年,刘正风还真对麾下的兵卒上心了,不仅补全了之前遗留两百人的空饷,甚至还自掏腰包锻造那些可造之才。

这些可都是自己今后立足军中的资本啊,就擎云看到这份三十人的名单,其中就有四人乃是刘正风新收的记名弟子。

可惜,他们既然能够成为军中的悍将,自然也就表示已经过了练武的最佳年龄。

只是为了表示对这四人的重视,刘正风依然将衡山派的内功心法传了下去,至于这四人能练到何种地步,就不是刘正风能够左右了的。

“为义,你方才所说,能与你斗了二十回合之人是哪一个?”

擎云对这些人不熟悉,可他刘正风熟悉啊,这军中居然还能有跟自己二弟子打斗二十回合之人?

就算那四位记名弟子跟着他练了几个月的功夫,要想在米为义手下走过二十个回合,除非那四人一起上才有机会啊。

“哈哈,就是这个家伙,这次可算是挖到一块‘宝贝’了!这小子是上个月才刚刚入伍的,顶替的乃是火头军里的老蔡,一把大菜刀使得端是有模有样。”

米为义“哈哈”一笑,上前两步来到他师尊的近前,从那数张纸里抽出一张来。

“田七?这居然是一个伙夫,你确定不是一味草药?哈哈......”

“田七”,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上边写着年龄二十八岁,祖籍陇右,善用兵器......菜刀。

“好了,锦衣卫那十几号人晌午已经到了,刘某专门书写了一份军函,又附上了云贤侄的书信命人一同送往福州城,想必陆千户一定会照准的。”

“云贤侄啊,非是愚叔不相信你,只是这些大多都是些骄兵悍将,如今时间有限,愚叔想再助你一臂之力,你们两一同进来吧——”

......

刘正风在大厅的主位就座,脸正好冲着门口,他早就看到有两人在廊檐下相候了。

“卑职见过刘参将——”

“卑职见过参将大人——”

随着刘正风的一声传召,从大厅之外一前一后走进来两人,进来之后冲着主位的刘正风行了一个军礼,而后边那位还冲着旁边的擎云抱了抱拳。

“章毅,这一路没再出差错吧?”

走在后边那人,正是押送二十车药材而来的锦衣卫总旗章毅,如此也算暂时被划到了刘正风的麾下。

“一切都如道长所料,这一路从莆田行来,没有遇到任何麻烦。”

看到擎云端坐在一旁,甚至手里还把玩着一只精致的茶碗,章毅就明白,这位道长在此间的参将大人面前也很“吃香”啊。

“云贤侄,章毅包括他带来的十四人会一同交给你编练,只是今日刘某要给你介绍的另有旁人。”

对于章毅和擎云之间的招呼,刘正风自然没放在心上,反正这又不是在中军帐正式议事,怎么舒服怎么来呗。

“志辅啊,你不是一心想习武吗?又想着参加明年的武举,你的剑法已经成型老夫是无力教你,今日给你介绍一位剑法比刘某更高之人!”

走在章毅前边的,乃是一个满身戎装的军士,看穿着还是军中一位百户,只是刘正风对他居然自称“刘某”而不是本将,让一旁的擎云有些纳闷。

再想想方才二人见礼时口中的称谓,章毅已经知道自己临时被划给了刘正风统帅,于是很自然称呼了一声“参将大人”,而那位呢?

“刘参将”?莫非刘正风与他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

擎云打量着站在前边的那人,中等身材,微微有些发福,大约能有三十岁出头?

怎么看都只是一名很寻常的军中将领而已,至少在模样上没任何特别之处,见过一面擎云都不敢保证第二次还能认出他来。

听刘正风方才叫他什么“志辅”?

好吧,擎云表示从来没听说过。

“云贤侄,此人就是福建本地人,出生在泉州府晋江县,祖籍却在南直隶凤阳府的霍丘县。”

“自幼好学,曾随名师习兵法、练剑术,后袭父职任泉州百户,去年同愚叔前后脚调入了‘镇海卫’,不过他此时在‘古山军堡’中任百户。”

“虽说他如今只是一介百户,愚叔可不敢在他的面前托大,这半年来他与愚叔也只是平辈论交,愚叔点拨他剑法,他却要给愚叔讲解练兵、带兵、用兵之道。”

“这不是你要编练新军嘛,愚叔第一个就想到了此人,他又酷爱剑术且志向远大,明年还要去参加武举呢。”

“你们二人要是配合在一起,想来定然能够练出击溃倭贼之新军!”

擎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整个大厅之中就只有刘正风的声音,这一通介绍,擎云就没听出有过重复的夸奖之词。

而那位被夸之人呢?

此时也静静地站在那里,除了眼睛偶然在擎云身上扫过,并没有发出一言,甚至连面色都不曾改变,似乎刘正风夸出花那个人,并不是他自己一般?

此人真将才也——

这是擎云对他的第一感觉,说不上为什么,擎云的脑海之中莫名其妙地飘过一句话: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志辅啊,昨日刘某还在你面前卖了个关子,今日将你介绍给这位小道长,你应该能够猜出他的身份吧?哈哈......”

明明是要给双方做介绍,对于这位叫“志辅”的,刘正风那是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大半天。

谁知道轮到擎云头上了,居然不描一言,而是直接让对方来猜吗?

“刘参将,莫非这位竟然是泰山擎云道长当面?——”

正当擎云在疑惑之时,对方居然直接报出了自己的名号?这让擎云感到越发的好奇。

“哈哈哈,不错不错,志辅果然是大智若愚、心有七窍,也怪刘某在你面前说过太多这云小子的好话了。”

这就难怪了,一个名二十郎当岁的年轻道士,能够被刘正风称赞剑法在他之上的,放眼整个江湖上又能有几人呢?

再加上,刘正风又时不时在此人面前提起过擎云的大名,估计想猜不出来都难吧?

“云贤侄有意针对倭贼的特点来编练一队新军,此事昨日刘某已经同志辅提起过,并且征得了你家将军的同意,以十车药材换志辅到我‘曜山军堡’来。”

“云贤侄他只是暂时客居在此,长期抗倭还是我等军中儿郎的责任,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要饷给饷,务必要将这新军给操练出来。”

“志辅啊,你的心思刘某清清楚楚,参加武举固然是一条晋升之道,可若是新军编练得当,能够大挫了倭贼,也许并不比武举逊色啊!”

原来,刘正风自从在“镇海卫”结识眼前这位之后,彼此将剑法心得和用兵之道相授,很快就引为了知己。

刘正风早就想将其纳入麾下,并不是他多喜欢拉帮头,实在是爱惜对方的兵法武艺,如今总算是找到了一个正当的由头。

他又知道这位胸有大志,区区一个百户绝对不可能令其满足,军中之人要想得到晋升,除了军功就是去谋取一个功名。

譬如,明年开春之后的武举。

以这位的能力,中举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又有百户的职位在身,平地晋升一到两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是,若按照常规般待在军中,就算是在抗倭一役中获得战功,最大的那一份还不知道会落在谁的头上呢。

“参将大人栽培提携之恩,属下没齿难忘!晋江莽夫俞大猷,见过擎云道长——”

良久,许是想通了个中关节,那人深吸了一口气,先是冲着刘正风行了一个军礼,而后又正式向着擎云一拜。

他......他居然是?......

看到对方切切实实拜在自己面前,擎云却惊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