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无霜
凤阙朱门夜未央。
本是金枝承诰命,
却教赝玉替红妆。
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让深秋的京城平添了几多喜气,一连数日久久不曾散去,更是成为人们茶语饭后的谈资。
“罢了,小九在江湖上晃荡这些年,想来是认识了不少奇人异士,只要她平安无事,朕也就不再追究了。”
“哎,无论怎么说,当年也是朕辜负了她的母妃,梅妃离开之时,小九不过才三岁啊。”
“老伙计,务必尽快派人找到小九,今后的行止全凭她自己的心意,给她一个东厂副指挥使的职位吧。”
“从今往后,小九正式以‘朱九公子’的名号在江湖上行事,至于其他的......走一步看一步吧。”
身为一国之君,有许多事情也并不能简单的一言而决,到底是自己做出了“李代桃僵”之事,嘉靖皇帝居然选择了让九公主暂时“隐姓埋名”?
“这个......陛下,您对九公主真是......用心良苦啊!老奴,谢恩——”
在嘉靖皇帝身边待了这么久,东厂厂公焉能不明白这位皇帝陛下心中所思所想?
让九公主暂时隐姓埋名,那是在维护皇家的颜面,毕竟九公主的婚事是在早几年前就定下来的,更是圣旨明发昭告了天下。
现在若是爆出九公主在婚前被掉了包,甚至还光明正大地在江湖上晃荡,皇家的颜面何存?
旁的不多,那位身为礼部尚书的亲家翁,在朝中积蓄的力量可不小啊,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不是嘉靖这位守成之君愿意看到的。
同时,东厂之中并不像锦衣卫那般有常设的都指挥使,而是由眼前这位老太监兼任厂公一职,突然冒出来一个“副指挥使”,这已经算是把大半个东厂的势力都划给九公主殿下了。
当然,嘉靖皇帝陛下这番安排,东厂厂公自然不能反驳,而他拱手称谢的举动同样出自真心,弯腰的姿势甚至比往常都要恭敬。
原本这老太监还想着让自己的义子提前出关,黄锦不在京城,除了老太监自己,或许也只有他的那名义子能够力挽狂澜了。
据史料记载,自商周之时就有了太监这个物种,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类似“寺人”、“阍人”的文字。
“周礼”亦明确记载“奄寺”的存在,只是人数不足百人,职责以看守宫门为主,多由战俘或罪犯家属受宫刑后充任。
太监由于身体部位的缺失,越是身居高位者,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往往就越是对“子嗣”甚是向往。
只可惜,无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子嗣,广收义子就成了不少当权太监的癖好。
此风最早起于东汉,唐时诸多太监争相效仿,而到了五代十国,太监收义子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宋时,欧阳修甚至在“新五代史”中还专门写了一卷“义儿传”,记录了当时太监收养干儿子的现象。
其中最著名的却不是太监,而当属后唐太祖李克用,他通过收养干儿子,组建了一支称为“义儿军”的队伍,在之后的军事行动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眼前这位位高权重的东厂厂公,同样也没能免俗,广收义子除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慰藉,更是他招揽人才、收买人心的好手段。
当然了,义子收了不少,可真正能被东厂厂公看重,且想让其继承自己爵位的义子只有一个。
说起来那位义子,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而御书房中的君臣二人,恰好又都是当年的见证人。
那还是在十六年前,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嘉靖皇帝还在老家安安稳稳做着他的兴献王。
那一年大名最大的动荡就是“宁王之乱”,最后连正德皇帝本人都御驾亲征了,作为当时兴献王府兼亲堂弟的朱厚熜,也就是现在的嘉靖皇帝,焉能装作不闻不问?
于是乎,当年的朱厚熜也上书请旨陪王伴驾,亲率兴献王府数百余精锐护卫,赶赴了平叛前线。
就连正德皇帝都是去捡便宜的,更不用说过去走走过场、表表忠心的朱厚熜了。
他的数百人几乎算是兵不血刃,也就是恰逢其会地参与了一场剿灭叛匪余孽的厮杀,却意外了有了一个收获。
收获的是一个孩子,一个倒在血泡之中的孩子,看年岁只有六岁左右,一身的衣着不甚华丽却大方得体。
遭遇“宁王之乱”那样的兵灾,别说斩杀叛匪余孽了,就算是无辜被波及的百姓都不在少数,而倒在血泡之中这个孩子似乎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后来位高权重的东厂厂公大人就跟在朱厚熜的身侧,作为兴献王府第一高手,他的唯一任务就是护卫朱厚熜的安全。
可是,当他看到倒在血泡之中的那孩子时,鬼使神差的有了一种亲切之感,竟然伸手将孩子抱在了怀里?
天幸那孩子只是昏死了过去,身上的血也大多数都是被迸溅的,最重的伤乃是后脑勺磕在了院门口的石阶之上。
老太监急忙渡了一道真气进入那孩子的体内,意外地发现那孩子的经络居然异于常人,似乎被人用天材地宝梳理过?
这样的发现让老太监兴奋不已,让他觉得怀中的孩子当真乃是天赐,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武学奇才啊!
后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偌大一个兴献王府难道还容不下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吗?
只是有了这个孩子之后,老太监的想法就产生了变化。
他在外单立了府院,又亲自挑选了四名丫鬟、四名小厮和两名婆子,算是给那孩子张罗的服侍之人。
等到那孩子苏醒之后,老太监更是托关系延请了当地的儒学大家到府上做文学教席,至于说武学启蒙自然是他亲自上阵了。
时任兴献王的朱厚熜自然也知晓此事,甚至为此还特意拨给了老太监两万两白银,毕竟穷文富武,从小培养一个练武之人不是那么容易的。果然,那孩子无论是学文还是习武,样样都不落于人后,尤其是对武学一道,简直可以说一点就通。
等那孩子长到八岁之时,正德皇帝驾崩却身后无有子嗣,依照“兄终弟及”的古训,这天大的好事落到了兴献王朱厚熜的头上,也就是如今的嘉靖皇帝。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厚熜要到京城当皇帝去了,整个兴献王府这帮老人自然也都是要跟过去的。
于是,老太监就带着那八岁大的孩子北上京师,却并没有将其带入皇宫,而是在南城一处顶不起眼的地方买下了半条街。
表面上看着无甚特别,可那半天街已经被深度改造,其中更是豢养了不少武林好手和有天赋的孤儿。
当然了,这件事情老太监并没有瞒着嘉靖皇帝,甚至还亲自陪着皇帝陛下过去散心过几次。
比起东厂衙门来,南城那条并不起眼的半条街,才更像是东厂的核心所在,只是鲜为人知而已。
从兴献王摇身一变成为一国之君,身边其他人同样也水涨船高,老太监的地位更是非寻常人可比,大内的武学收藏几乎成了老太监的私产。
如此十数年,原本就有着一流顶尖修为的老太监,身上的功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着。
十年前,老太监暗自离开京师,到武当山“拜会”了一次武当第一高手冲虚道长。
五年前,老太监又一次偷偷离京,在嵩山少林总院同当今武林公认的第一高手方正大师“切磋”了一番。
没人知道这两场的比试结果如何,老太监没有对外宣扬,武当和少林同样也没有说。
只是从那两场比试之后,东厂的势力开始真正的膨胀起来,甚至江湖中有不少成名人物也跟东厂暗通款曲。
当年的那个孩子,一直就住在南城那半条街之内。
其中有一个占地十余亩的深宅,高墙大院,门口安排了四名二流武者守门,暗中更不知有多少好手在护卫着。
那处深宅只有老太监能够进出自如,其他人除非有老太监签发的令箭,否则一律会被拒之门外,甚至锁拿拷问。
深宅之中,就是那孩子的“闭关”之所。
从十四岁开始,那孩子已经不再学文,而是被老太监传授了不少大内秘传,守着大内府库,固本培元、拓展经络的天材地宝更是不会缺少。
因此,当那孩子刚刚十八岁之时,武功修为就突破到了一流境界,简直就是被药物和武学秘籍给生生喂出来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唯一让老太监觉得美中不足的,就是那孩子太过......孤僻,成了习武最大的爱好就是......发呆。
老太监不止一次问过那孩子的姓名和来历,只可惜一问到这些,那孩子就双手抱头,直说头疼!
后来,经过太医诊断之后,确诊为脑部受到撞击,兴许是对某些事情丧失了记忆,或可称之为“离魂症”。
这样的病症,就连德高望重的太医院院正也束手无策,只能宽慰了寥寥数语,说是好好静养,说不定哪天就能恢复记忆了。
好在孩子的年龄并不算大,六七岁而已,即便将来恢复了记忆,又能记得多少事情呢?
明明应该是满院撒欢的年龄,却比寻常成年人都要安静,有时候坐在那里发呆,一坐就是两三个时辰,吓得一众丫鬟和小厮都不敢靠得太近。
看着那阴沉的小脸,还真有点“冷若冰霜”的感觉,就连老太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也总不能没一个名字吧?
于是,老太监就给那孩子取了一个“霜”字,更是在前边加了一个“无”,“无霜”二字不仅契合了那孩子的气质,更是包含了老太监对那孩子的期许。
老太监默认无霜为他真正的义子,这一点就连嘉靖皇帝都是知道的,为此又是赐下不少的赏赐。
唯一不知情,或者说,老太监觉得不知情的,反而是无霜本人。
老太监没有当着无霜的面告诉他,不知为何,武功卓绝且位高权重的老太监,却偏偏觉得若是将此事告知了那孩子,他一定会被......刺激到的。
于是乎,南城那半条街里的核心成员,都知道厂公大人的义子无霜公子住在那座深宅之内,整个东厂的人也知道厂公大人膝下有一位神秘的无霜公子,却甚少有人见过无霜公子的面。
......
“呵呵,好了,难得你对无霜那小子这般上心,其实他也算小九的一个良配,只是那孩子的性子太......清冷了一些。”
对于老太监的义子无霜,嘉靖皇帝自然是见过的,对其样貌、武功更是赞不绝口,唯一让嘉靖皇帝略微不喜的,就是无霜的性子。
“多谢陛下对无霜的看重,这几年他没少到江湖上走动,性子也慢慢有所缓和,只是不太喜欢与人交往而已。”
“至于说九公主......无霜恐怕是没那个福分。他不喜欢抛头露面,在江湖上也有不少时日,愣是没闯下什么名声。”
提起自己的义子,老太监心中可谓五味杂陈。
当无霜的武功突破一流境界之后,老太监就不再苛求他的课业,甚至将他“赶”出深宅,到江湖上好生历练一番。
虽说东厂搜罗了黑白两道不少好少,他们在平常也不乏给提供无霜“陪练”的机会,不仅仅是比武,就连暗杀、下毒之类的都有。
那是老太监对无霜的磨练,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地促其成长呢?
可是,陪练终究只是陪练,比起真正的江湖来相去甚远,这才有了老太监的“狠心”之举。
“呵呵,你们两个都是武学精深之人,尤其是你这个东厂的厂公,你们还在乎江湖上的那点名望吗?”
嘉靖自从成了“道君皇帝”之后,对于江湖上的事情倒是越来越感兴趣,这也是他愿意“纵然”九公主的原因之一。
“嘿嘿,少年人嘛,总是暮气沉沉的有什么好,老奴都有些后悔,当初为何要给他取名为‘霜’了。”
嘴里说着后悔的话,脸上却堆满了笑容,仿佛看到了他最中意的那位义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