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杂论附子理中丸

第102章 苏子降气汤

绍兴十三年春分,临安城西仁济堂的雕花木窗棂间,飘散着新焙的艾草香气。老药师李时安端坐在紫檀木药案前,案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翻至卷三"治痰饮"篇,泛黄的纸页上"苏子降气汤"五个墨字在桐油灯下泛着微光。药匣七格中的药材在月光浸润下,各自凝聚着不同色泽的灵气。

"报——!"戌时三刻,药匣第二格突然迸出青碧光晕。身着翠叶纹短褐的紫苏子化形落地,这味君药化成的药灵不过孩童形貌,眉间却隐现肃杀之气。他手中降气旗的流苏无风自动,正对应《药品化义》所述"紫苏子体润性降,专治痰壅气逆"之性。

厢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学徒捧着诊籍疾步而入:"师父,城东米铺张掌柜旧疾复发,症见咳喘痰鸣如拽锯,坐不得卧,双足厥冷如浸寒泉。"李时安执笔记录的手腕微顿,狼毫在宣纸上洇开墨点——这正是《丹溪心法》所述"上盛下虚"的典型脉症。

药匣第三格忽有白光流转,素纱广袖的半夏凌空而起,发间玉簪刻着"燥湿化痰"四字篆文。她展开手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文蹙眉:"此患素有痰饮,本当温化,然其尺脉沉微,肾阳式微若风中残烛,若单用我等燥烈之品..."话音未落,药匣震动,第四格中的前胡已化形成青衣文士,手持《本草纲目》残卷现身。

"肺气壅塞非开宣不能解,然《医学启源》有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前胡挥袖间,药气在沙盘上凝成三焦模型:上焦如乌云蔽日,痰浊翻涌;中焦气机如乱麻缠结;下焦肾阳虚衰,恰似将熄的炭盆。这正是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强调的"治病必求其本"。

忽有暖香浮动,第五格中的厚朴化形成褐衣匠人,手持青铜矩尺量度沙盘:"阳明经气滞塞三寸七分,太阴经湿浊淤积五寸有余。"他丈量的轨迹暗合《黄帝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气机运行规律。第六格中的当归幻化出宫装女子形貌,腰间锦囊绣着"冲为血海"字样,她展开的经络图上,足少阴肾经与手太阴肺经的交接处正泛着赤光。

"诸君且看!"紫苏子剑指沙盘中焦部位,"《医方集解》言本方主治痰涎壅盛,喘咳短气,然患者足冷脉微,此非纯实之证。"药匣最末格的甘草突然发出金玉之声,化作黄衫老者缓步而出:"《本草正》载老夫能调和诸药,解百毒,然此证虚实夹杂,需明辨标本。"

月光偏移间,七味药材的灵气在沙盘上交织成网。半夏指尖凝出白色水汽,模拟痰饮形成之势;当归引动血色丝线,演示气血运行之径;肉桂虽未化形,其格中已有隐隐红光透出,暗合《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论。

李时安突然起身,从医案中抽出一册泛黄脉案——正是五年前张掌柜初诊记录。彼时患者仅见咳嗽痰多,尚未出现下元虚损之象。"此乃典型病传!"老药师以朱笔圈出"冬至加重"四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肾阳久耗,终致上实下虚。"

沙盘景象骤变,代表肾阳的赤色光芒愈发暗淡,而肺经区域的痰浊却暴涨三分。紫苏子降气旗上的流苏突然绷直,指向中焦脾胃之位:"《医宗金鉴》有言上下交病治其中,吾等当以中焦为枢,斡旋气机!"此言一出,众药灵俱是颔首,暗合李东垣《脾胃论》升降学说。

子时更鼓传来,药堂梁柱间的阴阳鱼木雕忽然转动。紫苏子与众药灵的身影渐淡,沙盘上的三焦模型却仍在自主演化,演示着气机升降的微妙平衡。李时安将七味药材按君臣佐使之序排列,月光恰好将它们的影子投射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书页上,与原文中的方剂组成完美重合。

寅时三刻,仁济堂后院的更漏滴落声惊起檐下宿鸟。药匣中蒸腾的草木精气在沙盘上凝成雾霭,将三焦模型笼罩得若隐若现。紫苏子降气旗上的流苏忽明忽暗,映照着《医门法律》中"治痰不治气,非其治也"的鎏金字句。

"诸君且看此处!"半夏广袖轻扬,沙盘肺经区域顿时泛起白沫,"《诸病源候论》言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然此患痰中带灰,乃寒热错杂之象。"她指尖凝出冰晶,却在触及痰浊时蒸腾成气,正应《景岳全书》"寒痰非温不化,热痰非清不除"的矛盾病机。

前胡手持《本草衍义》残卷走近沙盘:"《医学心悟》云治痰须理气,气顺痰自消,然患者气逆之势..."话音未落,沙盘中焦突然腾起赤色气旋,将前胡的文士巾吹得猎猎作响。这恰是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描述的"浊气在上,则生?胀"之象。

厚朴的青铜矩尺突然发出嗡鸣,量出太阴经气滞已达八寸:"阳明经气本应下行,今反上逆冲肺,此乃《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之机。"他丈量的轨迹在沙盘上划出明黄色光带,正是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

"诸位是否忘了根本?"药匣第七格迸射金光,肉桂化形成赤袍老者踏火而来,《医贯》中"命门火衰,不能生土"的经文在其周身流转。他掌中托着的琉璃盏里,一缕淡蓝火苗忽明忽暗:"此患子时咳甚、寅时足冷,正是《伤寒论》少阴病但欲寐之变证。"

沙盘突然剧烈震颤,下焦肾区的地火明灭不定。当归展开的经络图上,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泛起青黑:"《妇人大全良方》记载,妾身曾治一老妪,痰喘伴月事淋漓,正是冲任不固、虚阳浮越之证。"她腰间锦囊飘出的血气在空中凝成嘉靖年间医案,病状与张掌柜竟有七分相似。

紫苏子突然剑指沙盘天突穴位置:"《成方切用》载本方用法,若见真阳衰微..."降气旗扫过之处,《类证治裁》中"上实下虚,苏子降气汤主之"的篆文浮现。旗尖轻点膻中穴,上焦痰浊竟化作《圣济总录》记载的"白芥子案"——宋徽宗年间某尚书同样痰壅气逆,却因过用礞石滚痰丸而泻利不止。

"此乃前车之鉴!"甘草化形的黄衫老者挥动《本草纲目》,书中飞出万历年间吴崑医案:一商贾误服三子养亲汤致气脱昏厥,幸得老参续命。沙盘上的药气顿时紊乱,昭示着《医宗必读》"攻邪勿忘扶正"的治则。

李时安忽然展开案头《临证指南医案》,指着叶天士治疗马姓盐商记录:"汝等细看,此案痰喘足冷与今症雷同,叶氏以紫苏子配沉香温肾纳气,正是治上顾下之典范。"书页间腾起的医案灵气注入沙盘,下焦地火竟稳定三分。

肉桂掌中火苗突然暴涨:"《张氏医通》有载,老朽需借当归引火归元..."话音未落,沙盘肾俞穴处升起双龙戏珠之象,正是赵献可《医贯》所述"命门火生脾土"之景。厚朴的矩尺突然横架中焦,量出脾胃升降枢机已恢复五成通路。

"报——!"药堂外传来鸡鸣,东方既白。紫苏子降气旗上的流苏完全舒展,在空中划出《医方考》"降气而不破气,化痰而不伤正"的轨迹。众药灵身影渐淡,唯有沙盘上的三焦模型仍在自主演化:上焦痰浊化雨而落,中焦气机如磨运转,下焦地火稳燃不熄。

李时安将七味药材按《雷公炮炙论》古法炮制:紫苏子文火微炒存其油润,姜半夏用甘草水浸透,肉桂去粗皮取油桂。晨光中,药材灵气在铜秤盘上交织成太极图案,暗合《周易》"保合太和"之旨。

卯时初刻,仁济堂檐角的铜铃被晨风叩响。药匣中升起的七色灵气在沙盘上交织成经纬,将三焦模型照得通明。紫苏子立于中焦枢纽之位,降气旗上《医方集解》的篆文流转如金:"治上实下虚,当以降气化痰为君,温肾纳气为臣。"

紫苏子剑指膻中穴,旗尖挑破上焦痰浊:"《本草求真》言吾下气开郁,专消胸膈逆气,今当效法朱丹溪气顺则痰消之论!"旗面卷动间,《证治准绳》中记载的"三子养亲汤案"化作流光,警示众人不可独攻痰饮。沙盘肺经区域的灰白痰浊应声裂开缝隙,露出《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述"痰饮乃津液之逆"的本质。

半夏凌空踏出禹步,素纱衣袖展开《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妾身依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法度,引太阴经湿土之气..."她指尖凝出姜汁状的灵气,正是遵循《雷公炮炙论》中"半夏用姜制,毒性化良药"的古法。沙盘脾胃区凝结的白沫遇此姜气,竟化作《医宗金鉴》所述的"燥湿相济"之象。

厚朴突然丈量中焦气机通道,青铜矩尺在沙盘划出明黄轨迹:"阳明经气滞已逾九寸,当效法张元素通腑降浊之法!"他取出《本草衍义补遗》中记载的"制厚朴法",将尺身浸入紫苏子的降气旗流苏,尺纹顿时浮现《药品化义》"厚朴苦能下气,辛能散结"的铭文。沙盘中的气滞节点应声崩解,暗合李东垣《脾胃论》"中焦如沤"的气化理论。

前胡手持《滇南本草》残卷现身:"《医学入门》云前胡能除内外痰热,然此患痰中带寒..."他忽然将书卷投入半夏的姜汁灵气,经文中的"微寒"属性竟转化为《本草备要》所述的"宣散风邪"。沙盘上焦的痰浊被这改良药性包裹,渐次化作《圣济总录》记载的"痰饮化雨"之象。

甘草化形的黄衫老者踏着《汤液本草》的经络图走来:"老夫依王好古调和诸药,解百毒之嘱,当为诸君殿后。"他展开的《本草图经》中飞出十八反歌诀,将紫苏子与半夏的药性波动约束在安全范围。沙盘上突然显现崇宁年间医案:某郎中未用甘草调和,致患者服后脘痞呕逆,正应《医林纂要》"甘能缓急"之诫。

肉桂掌中的琉璃盏突然大放光明:"《景岳全书》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当归娘子助我!"当归展开的血气经络图中,足少阴肾经泛起桃红:"《女科要旨》载,妾身能引血归经,助君药降而不陷。"她发间的金步摇射出赤线,将肉桂的地火引向命门穴,恰如《医贯》所述"先天之火得后天之血滋养"。

众药灵齐喝一声,各展所长。紫苏子降气旗搅动中焦气旋,半夏的姜汁灵气如网罗痰饮,厚朴的理气尺疏通阳明经,前胡的改良药性宣散肺郁,当归的血气滋养冲任,肉桂的地火温煦命门,甘草的金光调和诸药。沙盘上的三焦模型剧烈震动,《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经文在虚空浮现。

李时安突然取出嘉靖年间御医薛己的《内科摘要》,将其中"苏子降气汤加沉香案"的灵气注入沙盘。下焦将熄的地火遇此灵气,竟化作《医林改错》所述"肾间动气",沿着督脉升腾而起。沙盘中焦的枢机之地,渐渐形成《吴医汇讲》记载的"气化如轮"奇观——清气上升润肺,浊气下降归肾。

辰时日光透窗而入,沙盘景象终归平静。上焦痰浊化做晨露滋润肺络,中焦气机如磨盘运转有序,下焦地火稳燃不熄。紫苏子收旗而立:"此非独降之功,实乃《医宗金鉴》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要义。"半夏鬓边的玉簪浮现"标本同治"四字,正是严用和在《济生方》中强调的治痰原则。

厚朴丈量着恢复通畅的阳明经:"某家今方悟李杲脾胃为气机枢纽之真谛。"当归将血气经络图收入锦囊:"《妇人大全良方》警示,若遇经期患者,需减肉桂而加阿胶,此谓因人制宜。"甘草老者抚须而笑:"《本草纲目》云老夫能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今日方见其妙。"

药匣中的肉桂忽然红光内敛:"《本经逢原》嘱老朽用量宜慎,若见虚阳浮越..."话音未落,沙盘命门穴处的地火突然分出细流,沿着带脉温煦双足,正是《张氏医通》所述"引火归元"之象。李时安将炮制好的药材按君臣佐使之序排列,药气在空中结成太极阴阳鱼,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至理。

————————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 川当归去芦,两半 甘草爁,二两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 肉桂去皮,一两半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人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g,大枣1枚,苏叶2g,水煎服)。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咳喘短气,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证治机理】证属痰涎壅肺,肾阳不足之上实下虚之喘咳。上实,即痰涎壅肺,肺失宜降,故见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下虚,即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化饮,故见腰疼脚软、动则气急喘甚、肢体浮肿。本证虽属上实下虚之喘咳,但以痰涎壅肺的上实为主。治当降气平嘴,化痰止咳,兼顾下元。

【方解】紫苏子质润而下降,善于降上逆之肺气,消壅滞之痰涎,为君药。半夏,化痰降逆散结;厚朴降逆平喘,宽胸除满;前胡降气祛痰止咳。三药相合,共助苏子降气消痰止咳,是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肉桂温补肾阳,纳气平喘;当归既能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又能养血润燥,与肉桂共增温补下元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宣肺散寒,共为佐药。大枣、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为佐使药。本方为治上实下虚之嘴咳的常用方。

本方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原名“紫苏子汤”。宋.宝庆年间,此方加入苏叶,更名为“苏子降气汤”而辑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理气燥湿祛痰之力得增。《医方集解》载本方“一方无桂,有沉香”“温肾力减,纳气力增”。

【配伍特点】降以平上实,温以助下虚,肺肾兼顾,主以治上。

【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依,下虚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参贵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