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承德罗汉峰的夺命诅咒(二)
恐惧如野火般在民间迅速蔓延,人们被这神秘的夺命诅咒折磨得惶惶不可终日。免费看书就搜:小说虎 在那个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将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期盼着能找到破解诅咒的方法。
于是,当地的乡绅们紧急商议,决定邀请高僧前来做法事,希望借助佛法的力量,平息冤魂的怨恨,解除这可怕的诅咒。消息一经传出,百姓们纷纷响应,大家自发地筹集资金,购置香烛、贡品等物品,只为能让法事顺利进行。
没过多久,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率领着一众弟子,来到了罗汉峰下。高僧身着一袭红色袈裟,手持锡杖,面容慈祥而庄重,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他身后的弟子们,也个个身披黄色僧袍,手持法器,神色肃穆。
法事开始了,高僧端坐在临时搭建的法坛上,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快速地结着各种手印。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仿佛穿越了时空,回荡在整个山谷之中。弟子们则围绕着法坛,一边敲打着木鱼、铜磬等法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一边齐声诵经,那声音整齐而有力,让人听了心生敬畏。
周围的百姓们纷纷跪在地上,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祷着。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期待和恐惧,期待着高僧能够成功化解这场灾祸,恐惧着诅咒会再次降临到自己或家人的身上。香烟袅袅升腾,弥漫在整个场地,仿佛将人们的祈祷带向了天际。
然而,几天过去了,法事结束了,可那可怕的诅咒却并没有如人们所愿被解除。依旧有人在街上突然发狂,不顾一切地朝着罗汉峰奔去,然后从山顶纵身跳下。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人们的心上,让他们的希望一次次破灭,恐惧也愈发强烈。
看着亲人、朋友一个个在眼前逝去,百姓们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他们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场噩梦能够早日结束 。
百姓们在绝望中煎熬,恐怖的氛围愈发浓烈,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阴霾笼罩,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终于,官府再也无法坐视不管,决定出面干预此事。
知府大人紧急召集幕僚商议对策,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决定派遣逻卒在罗汉峰附近日夜巡逻。这些逻卒都是从军中挑选出来的精壮之士,他们身着黑色的制服,手持长枪,眼神坚定而警惕。
夜幕降临,逻卒们分成几个小组,沿着罗汉峰的山路缓缓前行。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他们仔细地搜索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的动静。山间的夜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偶尔还传来几声不知名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但逻卒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肩负着保护百姓的重任,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逻卒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神奇的是,自从逻卒开始巡逻后,那些无故发狂自倒而死的事件竟然真的停止了。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和对官府的感激。
人们纷纷猜测,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逻卒的威严震慑住了作祟的鬼魂,让它们不敢再出来害人;也有人说,也许是之前那些死者的怨气在逻卒的守护下逐渐消散,它们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怨恨,不再寻找替身 。但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不管怎样,这场可怕的灾祸终于暂时平息了。罗汉峰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勇敢的游客前来攀登,但他们的心中依然对那段恐怖的历史充满了敬畏 。
在这场神秘莫测的灾祸面前,不仅百姓们惶恐不安,就连学识渊博的纪晓岚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纪晓岚,这位清代的大学者、文学家,曾任《西库全书》的总纂官,其才学和见识在当时备受推崇。他听闻了罗汉峰的这一系列恐怖事件后,在《槐西杂志》卷三中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
纪晓岚深知民间关于 “鬼求代” 的传说由来己久,吊死鬼、淹死鬼找替身的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屡见不鲜。然而,对于罗汉峰上发生的这一切,他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那些自己寻短见的鬼等待替身,是因为他们轻生,可失足而死的人,并非主动求死,被鬼迷惑而自投罗网的,更是与主动轻生毫无关系。若说这些鬼魂一定要辗转相代,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
在他看来,此事或许另有缘由。一种可能是冤谴,也许是这些死者生前犯下了某种罪孽,如今遭到了上天的惩罚;另一种可能是山鬼为祟,山鬼为了享受人间的祭祀,故意制造事端,让人产生恐惧,从而向它们供奉祭品 。纪晓岚的这些观点,为这起事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也让人们意识到,不能仅仅因为民间的传言,就盲目地认定是 “鬼求代” 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