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我在同福客栈说书我才是猫大王啊
第379章 龙气护城,生死一线
武曌的玄色神驹前蹄微屈,在沙地上碾出半寸深的印子。
她望着前方本应矗立长安的方位,喉间像哽了块烧红的炭——那里本该有朱墙金瓦刺破苍穹,此刻却只剩翻涌的灰雾,像被谁用湿布狠狠抹过,将整座城从天地间擦了个干净。
"陛下?"宦官的声音发颤,狐裘在他手里抖成团毛球,"莫、莫不是臣眼花了?"
武曌没应。
她翻身下马,玄铁靴跟碾进沙里,指节捏得发白。
腰间横刀突然发烫,东珠在鞘上灼得她掌心生疼——这是她二十岁那年在漠北斩突厥可汗时铸的刀,向来只在血光将现时示警。
"退下。"她甩袖挥开宦官,玄色大氅被北风卷得猎猎作响。
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她却盯着那团灰雾越走越近,直到离阵前三十步才停住。
"袁天罡。"她突然开口,声音像淬了冰的刀,"藏头露尾算什么?"
风里传来衣袂翻卷的声响。
灰雾突然裂开道缝隙,穿玄色道袍的老人负手立在缝隙中央,银发被风卷起几缕,额间皱纹深如刀刻。
他身后的雾墙里隐约能看见飞檐一角,是太极宫的承天门。
"武后别来无恙。"袁天罡的声音像古寺撞钟,震得沙粒簌簌往下落,"老臣在此候你多时。"
武曌瞳孔微缩。
她见过这张脸——十年前在洛阳紫微宫,这老头跪伏在丹墀下,说"唐室气数未尽"。
那时她刚废了中宗,龙袍都裁到一半,被这句话生生憋回了皇后冠。
"好个候字。"她抽出横刀,刀身映出灰雾里的道影,"你布的阵?"
"陛下该称阵眼。"袁天罡抬手,指尖掠过身侧雾墙,灰雾里便浮出金红丝线,像活物般缠在他腕间,"困龙阵,借的是李唐三百年积在长安的帝王龙气。"
武曌的刀嗡鸣一声。
她能感觉到那些金红丝线里滚着滚烫的气,像万千百姓的念力凝成的火,烧得她魔气都犯怵。
"龙气早该散了。"她往前走半步,刀光划破风,"李璠那病秧子坐不稳龙椅,你当天下人还念着李唐?"
"念不念,不在龙椅上坐的是谁。"袁天罡的目光扫过她身后的三十万大军,"在河南灾民啃树皮时念着贞观米价,在突厥马队踏过漠南时念着天策府,在说书人讲李元霸锤震四明山时——"他忽然笑了,"念着李唐二字,比念自己名字还熟。"
武曌的太阳穴突突跳。
她想起前日收到的密报:朱雀街的说书棚挤塌了三座,百姓举着火把喊"李唐不灭";洛阳书商连夜加印《隋唐英雄传》,印版都磨穿了三套。
"嘴皮子能护城?"她挥刀劈向雾墙。
黑紫色魔气裹着刀光砸过去,雾墙却像浸了水的棉絮,将刀气层层消解。
金红丝线突然暴涨,缠上刀刃的瞬间,武曌听见清脆的"咔"一声——她的横刀,竟被勒出道细痕。
"龙气护的不是城。"袁天罡指尖轻弹,金红丝线缩回雾墙,"是人心。"
武曌倒退两步。
她能感觉到体内龙气在翻涌——那是她踩着无数骸骨才聚起来的,每用一分都要折十年阳寿。
若真要硬破这阵,怕是要赔上半条命。
"袁监正好手段。"她收刀入鞘,指腹擦过刀痕,"但困龙阵困不住龙。"
"自然困不住。"袁天罡望着她身后的大军,"可困得住你的三十万儿郎。
这雾墙里有三千死士,墙外来阵箭雨——"他顿了顿,"老臣算过,你若硬攻,最多能拿下半座长安,剩下的,够李唐再撑半月。"
武曌的指甲掐进掌心。
她望着灰雾里若隐若现的承天门,忽然笑了:"半月?
够我调十万边军,够我烧了河南的粮仓,够我让李璠那病秧子——"
"撑不过半月。"袁天罡打断她,"但他会撑。"
风突然停了。
灰雾缓缓合拢,将袁天罡的身影吞了进去。
武曌望着重新变得混沌的前方,忽然觉得那团雾里烧着团火,比她当年在感业寺烧的那柱香还旺。
"回洛阳。"她翻身上马,玄色大氅扫过沙粒,"传旨,河南开仓放粮。"
宦官愣了:"陛下?"
"让百姓念着李唐?"武曌拍马往回走,声音被风撕成碎片,"朕偏要他们念着武周的米香。"
千里外的太极宫御书房,李璠的龙袍早被冷汗浸透。
他瘫在龙椅上,双手按在案头的血书上——那是李元霸当年战死前用血写的捷报,此刻烫得他掌心发红。
"陛下?"张全福捧着参汤进来,被屋里的热气惊得后退半步,"袁监正说这阵眼"
"无妨。"李璠扯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
他能感觉到金红丝线在体内游走,像无数蚂蚁啃噬骨髓。
袁天罡说这困龙阵要帝王心脉做引,他原以为是吓唬人,此刻才知每多撑一日,便少活三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窗外传来更漏声。
他数着更声,突然想起袁天罡临走前说的话:"半月后,陆九渊的书场该说到李世民渭水退突厥了。"
李璠望着血书上"李元霸"三个字,忽然觉得那不是血,是火。
他咬着牙直起腰,将血书按得更紧——哪怕只能再撑半月,他也要让天下人看看,李唐的火,还没灭。
太极宫御书房的烛火晃了三晃,终于在更漏第五声时彻底熄灭。
李璠按在血书上的手剧烈颤抖,指节泛出青灰色,像老树根般嵌进染血的绢帛里。
他喉间腥甜翻涌,强撑着没让血咳出来——这是今日第七次了,袁天罡说过,每口血都会让困龙阵的龙气散三分。
"陛下!"东暖阁的门"砰"地撞开,东方澜玄色官袍下摆沾着未干的泥点,腰间玉牌撞在门框上发出脆响。
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龙椅前,袖中半卷军报"啪"地摔在案头:"洛水大营传来急报,武周的粮草队过了潼关,再有三日就能到长安城下!"
李璠睫毛颤了颤,缓缓抬眼。
御案上的青铜鹤烛台投下昏黄光影,照得东方澜鬓角的白发根根分明——这是当年随他去陇右查灾时染的霜,那时他还说"等李唐复兴,要喝陛下赐的长寿酒"。
"袁监正呢?"李璠的声音像破风箱,每说一个字都要喘半口气。
话音未落,檀香混着松烟墨的气息漫进来。
袁天罡玄色道袍扫过门槛,袖中还沾着未干的朱砂——他刚在承天门重画了阵眼的星图。
老人额间皱纹里凝着汗珠,却仍站得笔直,像截立了百年的老松。
"东方大人,你可知困龙阵的龙气从何而来?"袁天罡没有看军报,反而望向窗外。
月亮被灰雾遮了半边,像块浸了水的玉。
东方澜攥紧腰间的鱼符:"自然是李唐三百年的帝运,是百姓心里的火种!"
"错了。"袁天罡转身,眼底映着烛火的残光,"是陛下的命。"他指向李璠苍白的脸,"每道龙气丝线,都缠着陛下的阳寿。
半月前布阵时,陛下还有两年阳寿;如今"老人喉结动了动,"只剩七日。"
东方澜踉跄半步,后背撞在御案上,茶盏"叮"地翻倒,热茶泼在军报上,"李唐"二字渐渐晕开,像团正在融化的血。
李璠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碎瓷般的锐响:"袁监正早算到了,是不是?
所以才说半月后陆九渊的书场要讲渭水退突厥。"他松开按血书的手,掌心里印着暗红的血痕,"他那张嘴能聚人气,人气能补龙气。"
袁天罡沉默片刻,从袖中摸出个青铜小鼎。
鼎身刻着二十八星宿,鼎口飘出极淡的紫烟:"这是用终南山寒铁铸的聚魂鼎,能将书场里的喝彩声、跺脚声、拍案声全凝成气。
可就算把长安所有书场的声浪都收进来"他将小鼎轻轻放在李璠手边,"也只能再续三日。"
东方澜突然抓住袁天罡的手腕:"那剩下的四日呢?
监正是不是藏了后手?"
袁天罡的手指在鼎身上缓缓划过,像在摸自己的骨节:"当年太宗皇帝征高句丽,有个火头军为救粮队,抱着火药罐冲进敌营。"他松开东方澜的手,转身走向门口,"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更漏又响了。
李璠望着袁天罡的背影消失在门后,忽然想起十岁那年,他跟着袁天罡去看星象。
老人指着紫微星说:"这颗星要是暗了,陛下就得做些烧自己的事。"那时他不懂,现在懂了——原来烧自己,是连骨头都要烧成灰,去垫别人的路。
"东方大人。"李璠抓起聚魂鼎塞进东方澜怀里,"你带二十个暗卫,守在醉仙居后巷。
陆九渊说书时,若有人闹事"他咳了两声,血沫溅在龙袍前襟,"用你的命护着他。"
东方澜攥紧小鼎,指节发白:"那陛下"
"去。"李璠靠回龙椅,闭上眼。
他能感觉到龙气丝线在体内游走,这次不是啃噬,是温柔的缠绕,像母亲的手。
或许等陆九渊说到"李世民单骑会颉利"时,这些丝线会变成翅膀,载着李唐再飞一程。
千里外的醉仙居,陆九渊的惊堂木"啪"地拍在桌上。
"列位看官,上回说到张翼德大战瓦口隘,被那张合坚守不出,急得环眼圆睁。"他摇着折扇,声音像浸了蜜的铜锣,"今日咱们就说这猛张飞如何使计——"
茶客们的喝彩声撞在雕花梁上,震得梁间积灰簌簌往下落。
白展堂端着茶盘从后堂出来,刚走到第三张桌子,窗外突然传来急骤的马蹄声,像暴雨打在青石板上。
陆九渊的话头顿了顿。
他望着门口被风掀起的棉布帘,看见道黑影闪进来——是穿飞鱼服的暗卫,腰间悬着李唐的玄铁令。
暗卫走到桌前,压低声音:"袁监正手谕。"
陆九渊接过纸条,借着烛火扫了眼。
他的指节微微发颤,很快又恢复如常。
折扇"唰"地收拢,敲了敲桌案:"列位稍安勿躁,且听我接着说——这张飞呀,今晚要做件糊涂事!"
茶客们哄笑起来,有人拍桌喊"快讲"。
陆九渊望着暗卫转身消失在帘外,眼底掠过道暗光。
他想起昨日在书场后巷,袁天罡塞给他枚青铜小鼎时说的话:"等你说到张飞假作贪杯那节,把这鼎放在书案下。"
窗外的马蹄声渐远,醉仙居的灯火依旧热闹。
陆九渊展开折扇,扇面画着怒目圆睁的猛张飞。
他轻轻摸过张飞的豹头环眼,忽然笑了——这故事,该说到"假作贪杯诱敌,暗中调兵夺寨"了。
喜欢综武:我在同福客栈说书请大家收藏:()综武:我在同福客栈说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她望着前方本应矗立长安的方位,喉间像哽了块烧红的炭——那里本该有朱墙金瓦刺破苍穹,此刻却只剩翻涌的灰雾,像被谁用湿布狠狠抹过,将整座城从天地间擦了个干净。
"陛下?"宦官的声音发颤,狐裘在他手里抖成团毛球,"莫、莫不是臣眼花了?"
武曌没应。
她翻身下马,玄铁靴跟碾进沙里,指节捏得发白。
腰间横刀突然发烫,东珠在鞘上灼得她掌心生疼——这是她二十岁那年在漠北斩突厥可汗时铸的刀,向来只在血光将现时示警。
"退下。"她甩袖挥开宦官,玄色大氅被北风卷得猎猎作响。
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她却盯着那团灰雾越走越近,直到离阵前三十步才停住。
"袁天罡。"她突然开口,声音像淬了冰的刀,"藏头露尾算什么?"
风里传来衣袂翻卷的声响。
灰雾突然裂开道缝隙,穿玄色道袍的老人负手立在缝隙中央,银发被风卷起几缕,额间皱纹深如刀刻。
他身后的雾墙里隐约能看见飞檐一角,是太极宫的承天门。
"武后别来无恙。"袁天罡的声音像古寺撞钟,震得沙粒簌簌往下落,"老臣在此候你多时。"
武曌瞳孔微缩。
她见过这张脸——十年前在洛阳紫微宫,这老头跪伏在丹墀下,说"唐室气数未尽"。
那时她刚废了中宗,龙袍都裁到一半,被这句话生生憋回了皇后冠。
"好个候字。"她抽出横刀,刀身映出灰雾里的道影,"你布的阵?"
"陛下该称阵眼。"袁天罡抬手,指尖掠过身侧雾墙,灰雾里便浮出金红丝线,像活物般缠在他腕间,"困龙阵,借的是李唐三百年积在长安的帝王龙气。"
武曌的刀嗡鸣一声。
她能感觉到那些金红丝线里滚着滚烫的气,像万千百姓的念力凝成的火,烧得她魔气都犯怵。
"龙气早该散了。"她往前走半步,刀光划破风,"李璠那病秧子坐不稳龙椅,你当天下人还念着李唐?"
"念不念,不在龙椅上坐的是谁。"袁天罡的目光扫过她身后的三十万大军,"在河南灾民啃树皮时念着贞观米价,在突厥马队踏过漠南时念着天策府,在说书人讲李元霸锤震四明山时——"他忽然笑了,"念着李唐二字,比念自己名字还熟。"
武曌的太阳穴突突跳。
她想起前日收到的密报:朱雀街的说书棚挤塌了三座,百姓举着火把喊"李唐不灭";洛阳书商连夜加印《隋唐英雄传》,印版都磨穿了三套。
"嘴皮子能护城?"她挥刀劈向雾墙。
黑紫色魔气裹着刀光砸过去,雾墙却像浸了水的棉絮,将刀气层层消解。
金红丝线突然暴涨,缠上刀刃的瞬间,武曌听见清脆的"咔"一声——她的横刀,竟被勒出道细痕。
"龙气护的不是城。"袁天罡指尖轻弹,金红丝线缩回雾墙,"是人心。"
武曌倒退两步。
她能感觉到体内龙气在翻涌——那是她踩着无数骸骨才聚起来的,每用一分都要折十年阳寿。
若真要硬破这阵,怕是要赔上半条命。
"袁监正好手段。"她收刀入鞘,指腹擦过刀痕,"但困龙阵困不住龙。"
"自然困不住。"袁天罡望着她身后的大军,"可困得住你的三十万儿郎。
这雾墙里有三千死士,墙外来阵箭雨——"他顿了顿,"老臣算过,你若硬攻,最多能拿下半座长安,剩下的,够李唐再撑半月。"
武曌的指甲掐进掌心。
她望着灰雾里若隐若现的承天门,忽然笑了:"半月?
够我调十万边军,够我烧了河南的粮仓,够我让李璠那病秧子——"
"撑不过半月。"袁天罡打断她,"但他会撑。"
风突然停了。
灰雾缓缓合拢,将袁天罡的身影吞了进去。
武曌望着重新变得混沌的前方,忽然觉得那团雾里烧着团火,比她当年在感业寺烧的那柱香还旺。
"回洛阳。"她翻身上马,玄色大氅扫过沙粒,"传旨,河南开仓放粮。"
宦官愣了:"陛下?"
"让百姓念着李唐?"武曌拍马往回走,声音被风撕成碎片,"朕偏要他们念着武周的米香。"
千里外的太极宫御书房,李璠的龙袍早被冷汗浸透。
他瘫在龙椅上,双手按在案头的血书上——那是李元霸当年战死前用血写的捷报,此刻烫得他掌心发红。
"陛下?"张全福捧着参汤进来,被屋里的热气惊得后退半步,"袁监正说这阵眼"
"无妨。"李璠扯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
他能感觉到金红丝线在体内游走,像无数蚂蚁啃噬骨髓。
袁天罡说这困龙阵要帝王心脉做引,他原以为是吓唬人,此刻才知每多撑一日,便少活三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窗外传来更漏声。
他数着更声,突然想起袁天罡临走前说的话:"半月后,陆九渊的书场该说到李世民渭水退突厥了。"
李璠望着血书上"李元霸"三个字,忽然觉得那不是血,是火。
他咬着牙直起腰,将血书按得更紧——哪怕只能再撑半月,他也要让天下人看看,李唐的火,还没灭。
太极宫御书房的烛火晃了三晃,终于在更漏第五声时彻底熄灭。
李璠按在血书上的手剧烈颤抖,指节泛出青灰色,像老树根般嵌进染血的绢帛里。
他喉间腥甜翻涌,强撑着没让血咳出来——这是今日第七次了,袁天罡说过,每口血都会让困龙阵的龙气散三分。
"陛下!"东暖阁的门"砰"地撞开,东方澜玄色官袍下摆沾着未干的泥点,腰间玉牌撞在门框上发出脆响。
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龙椅前,袖中半卷军报"啪"地摔在案头:"洛水大营传来急报,武周的粮草队过了潼关,再有三日就能到长安城下!"
李璠睫毛颤了颤,缓缓抬眼。
御案上的青铜鹤烛台投下昏黄光影,照得东方澜鬓角的白发根根分明——这是当年随他去陇右查灾时染的霜,那时他还说"等李唐复兴,要喝陛下赐的长寿酒"。
"袁监正呢?"李璠的声音像破风箱,每说一个字都要喘半口气。
话音未落,檀香混着松烟墨的气息漫进来。
袁天罡玄色道袍扫过门槛,袖中还沾着未干的朱砂——他刚在承天门重画了阵眼的星图。
老人额间皱纹里凝着汗珠,却仍站得笔直,像截立了百年的老松。
"东方大人,你可知困龙阵的龙气从何而来?"袁天罡没有看军报,反而望向窗外。
月亮被灰雾遮了半边,像块浸了水的玉。
东方澜攥紧腰间的鱼符:"自然是李唐三百年的帝运,是百姓心里的火种!"
"错了。"袁天罡转身,眼底映着烛火的残光,"是陛下的命。"他指向李璠苍白的脸,"每道龙气丝线,都缠着陛下的阳寿。
半月前布阵时,陛下还有两年阳寿;如今"老人喉结动了动,"只剩七日。"
东方澜踉跄半步,后背撞在御案上,茶盏"叮"地翻倒,热茶泼在军报上,"李唐"二字渐渐晕开,像团正在融化的血。
李璠突然笑了,笑声里带着碎瓷般的锐响:"袁监正早算到了,是不是?
所以才说半月后陆九渊的书场要讲渭水退突厥。"他松开按血书的手,掌心里印着暗红的血痕,"他那张嘴能聚人气,人气能补龙气。"
袁天罡沉默片刻,从袖中摸出个青铜小鼎。
鼎身刻着二十八星宿,鼎口飘出极淡的紫烟:"这是用终南山寒铁铸的聚魂鼎,能将书场里的喝彩声、跺脚声、拍案声全凝成气。
可就算把长安所有书场的声浪都收进来"他将小鼎轻轻放在李璠手边,"也只能再续三日。"
东方澜突然抓住袁天罡的手腕:"那剩下的四日呢?
监正是不是藏了后手?"
袁天罡的手指在鼎身上缓缓划过,像在摸自己的骨节:"当年太宗皇帝征高句丽,有个火头军为救粮队,抱着火药罐冲进敌营。"他松开东方澜的手,转身走向门口,"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更漏又响了。
李璠望着袁天罡的背影消失在门后,忽然想起十岁那年,他跟着袁天罡去看星象。
老人指着紫微星说:"这颗星要是暗了,陛下就得做些烧自己的事。"那时他不懂,现在懂了——原来烧自己,是连骨头都要烧成灰,去垫别人的路。
"东方大人。"李璠抓起聚魂鼎塞进东方澜怀里,"你带二十个暗卫,守在醉仙居后巷。
陆九渊说书时,若有人闹事"他咳了两声,血沫溅在龙袍前襟,"用你的命护着他。"
东方澜攥紧小鼎,指节发白:"那陛下"
"去。"李璠靠回龙椅,闭上眼。
他能感觉到龙气丝线在体内游走,这次不是啃噬,是温柔的缠绕,像母亲的手。
或许等陆九渊说到"李世民单骑会颉利"时,这些丝线会变成翅膀,载着李唐再飞一程。
千里外的醉仙居,陆九渊的惊堂木"啪"地拍在桌上。
"列位看官,上回说到张翼德大战瓦口隘,被那张合坚守不出,急得环眼圆睁。"他摇着折扇,声音像浸了蜜的铜锣,"今日咱们就说这猛张飞如何使计——"
茶客们的喝彩声撞在雕花梁上,震得梁间积灰簌簌往下落。
白展堂端着茶盘从后堂出来,刚走到第三张桌子,窗外突然传来急骤的马蹄声,像暴雨打在青石板上。
陆九渊的话头顿了顿。
他望着门口被风掀起的棉布帘,看见道黑影闪进来——是穿飞鱼服的暗卫,腰间悬着李唐的玄铁令。
暗卫走到桌前,压低声音:"袁监正手谕。"
陆九渊接过纸条,借着烛火扫了眼。
他的指节微微发颤,很快又恢复如常。
折扇"唰"地收拢,敲了敲桌案:"列位稍安勿躁,且听我接着说——这张飞呀,今晚要做件糊涂事!"
茶客们哄笑起来,有人拍桌喊"快讲"。
陆九渊望着暗卫转身消失在帘外,眼底掠过道暗光。
他想起昨日在书场后巷,袁天罡塞给他枚青铜小鼎时说的话:"等你说到张飞假作贪杯那节,把这鼎放在书案下。"
窗外的马蹄声渐远,醉仙居的灯火依旧热闹。
陆九渊展开折扇,扇面画着怒目圆睁的猛张飞。
他轻轻摸过张飞的豹头环眼,忽然笑了——这故事,该说到"假作贪杯诱敌,暗中调兵夺寨"了。
喜欢综武:我在同福客栈说书请大家收藏:()综武:我在同福客栈说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