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福德积累难也易

心下一沉,暗叹一声。

张碧柳不禁隐隐有点怀疑,是不是那个红荷师父知道自己要来,特意躲起来。

但张碧柳知道此种情况不太可能。

红荷师父他不可能为了张碧柳一个不是很相干的人,而大白天把大铁门给锁住。

要不然其它居士来拜佛敬佛怎么办?

那是不是红荷师父理亏?

做贼心虚,不敢见张碧柳?

张碧柳可不敢有这种想法。

看来,这一定是那个讨厌的女居士锁的门。

张碧柳厌烦地推断道。

那个女居士明显不太欢迎自己,她每天管着锁门的事,钥匙又是在她身上,她想什么时候锁就什么时候锁,她想怎么锁就怎么锁。

是不是那个女居士打老远就看见自己来了,把铁门给锁上了?

她上次跟红荷师父住一个房间,被张碧柳撞见了嘛,做贼心虚啊,完全有可能是她看见自己来了而临时锁的门。

对,肯定是这样。

红荷师父老在房间里面禅坐,莫说进入禅定状态,就是没进入禅定状态,他也不知道外面被女居士锁住了门啊。

再说了,就算他知道那个女居士锁了门也不会管。

他本来就把寺院钥匙给了那女居士。

开门与关门都是那个女居士的事了,红荷师父不会管这些小事。

连张碧柳在寺院的时候,都是红荷师父做饭给那个女居士吃,连住都是两个人住一间房,再有其它的事发生那就不奇怪了。

思忖及此,张碧柳赶紧用手拍打着铁门:“师父,师父,开门,开门啊……”

空空如也,无有回应。

寺院里面连一丁点儿动静都没有。

奇怪,这大白天的,寺院门都不开,人都上哪儿去了?

张碧柳又叫了两声,还是没人应。

这个龙泽寺是不是经常没人啊?

是不是经常大白天的锁门啊?

那有人来了要拜佛敬佛怎么办?

人家来个一次两次,碰见锁门,空身而返,下回别人都不会来了。

怪不得从表面上看起来龙泽寺不是很热闹,是不是就是因为经常大白天的锁寺门而导致香火不旺盛?

这女居士管理寺院钥匙真的管理得不好。

就算这女居士家里有事回去了,也可以把寺门打开再走啊。

一间寺院,这是公共场合,哪有老是锁门的道理?

又不是那个女居士自己的家里,想锁就锁,不想锁就不锁,其他居士咋办?

这讨厌的女居士!

张碧柳一边吐糟,一边推着单车往回走。

她刚走到离寺院不远处的路旁,看见水沟边的菜土里,有一个妇女在拔菜。

张碧柳扶住单车,站好,向那菜土里的妇女问道:“你好,你在弄菜呀?我想问你一下,那个寺院怎么锁了门?是不是里面没人啊?”

那妇女手拿着青菜,直起身子,望了望张碧柳,答道:“可能她回家了吧,刚才都还在呢。”

张碧柳心下一咯噔,心想,果然如此。

看来那破女居士就是故意锁的门。

张碧柳心想,何不多问问这妇女,看这龙泽寺真正的内情倒底是怎么样的?

不过,张碧柳也明白,如果龙泽寺真的存在见不得人的隐情的话,就算寺院附近的人也不是很清楚。

红荷师父和那个女居士不会那么迟钝,肯定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们之见的龌鹾勾当的。

他们两个人一看起来就是很有头脑很精明很狡猾很懂得隐藏懂得隐忍很不好糊弄的人。

他们两个真有什么事,能让人家知道吗?!

张碧柳心下知道,以他们两人的头脑,四个张碧柳的脑子都比不上他们两个。

要想跟他们两个较量什么的话,显而易见,张碧柳毫无疑问不是对手。

但问问这妇女,总能多知道一点寺里的情况。

寥胜于无,问了总比什么都不知道的好。

知道一点也是好的。

张碧柳太想了解寺里的情况了。

搜集情报,百灵脑中闪过这一个词。

对,情报靠慢慢搜集,什么事情总会水落石出的。

那些公安局遇见杀人案,案件再怎么扑朔迷离,迂回百转,他们都还是要查出来。

这回就一个寺院出家人与女居士之间有没有见不得人的jian情或勾当,张碧柳还就不信自己查不出来。

但张碧柳内心还是明白,这寺院中出家人与女居士之间有无隐情,这问题比公安局破杀人案实际上要难得多。

因为公安局破迷案,他们有各种破案工具,携带各种证件,公民有责任与义务要协助与回答。

而且他们无论去哪里都通行无阻,十分方便。

而现在自己要查寺院的出家人与女居士有无隐情,这事只能暗地里进行。

这事绝对不能张扬,不能让其他人知晓。

否则,别人一句话都不会吐露。

谁愿意说寺院出家人的不是啊?

寺院出家人,那可是佛门三宝中的一宝,轻易不能触碰的。

闲人闲话说出家人的不是,那不是居士犯过吗?

没有哪一个居士想犯罪过的。

除非是有百分之一百的证据,别人才会讨伐。

纵使有百分之二百的证据,证明寺院的出家人有过错,俗世闲人也不得过多干涉。

有百分之二百的证据,俗人可以报告给寺院,让寺院处理。

捕风捉影的事,早点偃旗息鼓为妙。

这是积福德!

何以故?

因为寺院的出家人,他们是佛家之人,他们不流于俗,他们不同于俗世人。

纵使出家人有过错,也比俗人要好得多。

作为一个能出家的人,其觉悟要比俗人高。

能修梵行的人,不是俗人能够指责的。

寺院出家人犯过,自然应该由他们出家人自己处理,还轮不到俗世人指指点点。

因为俗世闲人根本没有资格处理出家人的事。

所谓僧事僧处理,俗人不得干涉。

不管出家人有无过犯,俗人连议论出家人都不可以,那是犯口业。

为了自身的三业清静,俗人请谨守口德。

三业清静,是指身、语、意三业清静。

即俗人在身体上要做到清静,不与人乱交朋友;

俗人在语言上要做到清静,不乱说话,更不乱议论别人的不是;

俗人在意识方面应做到清静,不能乱想别人怎么怎么样。

俗人在身、语、意三个方面都须注意,这样才三业清静。

俗人若然三业不清静,不止是有损自身福德,生命旅途越走越艰难,还会不了道。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百灵虽然亲眼看见那个女居士与红荷师父住在同一间房,但没有见过他们晚上同宿一床啊。

这粘乎事,想调查清楚,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张碧柳从来没有想过,这粘乎事,倒底关自己什么事?

为什么要去调查清楚?

即使调查清楚了,又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张碧柳现在脑子一团浆糊般,想不到那么多那么远。

现突见此地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够向寺院附近的人了解情况,焉能有错过的道理?

这正是:

三业清静身语意,

福德积累难也易。

世人谁能无有过?

得饶人处饶人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