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迷人之境界

凡尘之人,怎么可能与虚空相等呢?

虚空那么大,无有边际,广阔无垠,无量无边。

都能与虚空相等了,此肯定是菩提无疑!

修行人达到了与虚空相等的地步。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生住灭是啥意思?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尽皆具生、住、异、灭的特性。

而生住异灭是变幻不停,迁谢不已的。

即万事万物都具有不定性。

若然没有了生住异灭,就是说再也不会有变动了,意即永恒定性。

那就到达了无为的境界。

修行人达到了无为的境界,永远不存在生、住、异、灭了。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知,是指知道的意思,了知的意思,通达的意思。

众生心行,是指世间上一切的众生的思想与言行。

连世间上一切的众生,所有的思想与言行都了知通透,这不是菩提又是什么呢?!

修行人通达透彻世间上一切众生的思想与言行。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不会,是指不会合的意思。

什么方面不会合?

世间上的人,如果六根与六尘不会合,这就是菩提之境。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

世间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再也不与色身香味触法了不相触,这境界十分迷人,令人前赴后继。

修行人的六根与六尘,了不相触。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烦恼习,是指烦恼积习。

离开各种烦恼积习,不合烦恼积习,身心清静,灵明虚静。

修行人达到了离开各色烦恼积习,灵明洞彻。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无处,不是说没有住处,而是指不落住处。

主要是指修行人的思想不执着落于住处。

住处,并不一定是指房屋之所,也指思想与灵魂依附之处。

无形色,是指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没有一定的颜色。

无形无像,通达无碍。

修行人到达无行无像,通达无碍的境界。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假名,是指代号。

这就好比,一样东西,得给它冠以一个名称。

比如,柿子。

如果当初给柿子这种食物取名的人,不叫其为“柿子”,叫成别的名,那么它就不叫“柿子”了。

所以说名字是假的。

名字是不实的。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亦皆如此。

包括修行,也是一样。

落念于修行,此为假名,属不实之修,这是有为的修行。

修行而不落念,属实修,这就是无为的修行。

这就是为何修行人都不在自家窗口装大喇叭宣扬说,我已经修行啦……

修行人通达了知一切万物,包括身体手足思想心念,均为假名,均属不实。

此种境像,故名菩提。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如化,好像幻人一样。

演过戏的人都知道,在戏里面拿过一样东西,不是真的拿了,只是演戏的道具而已。

演戏之人,就好比幻人。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亦如幻人幻事,演戏一般。

所以也就不存在取舍之故。

不信,倾尽毕生精力存在银行里的钱,到临命终时带不走一分。

此时,哪里有什么“取”与“舍”啊?!

连自身的人都是幻人,何来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