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我们全家造的反(第一更)

第367章 我们全家造的反(第一更)

钟南山,翠微宫。

六月暑热,但阵阵山风却吹散了大半热气。

武媚娘站在高处寝殿扶栏旁,眺望远处的长安城。

一个半月大雨之下,长安城难得的没有一片狼藉。

武媚娘转身看向寝殿内,皇帝坐在长榻上,手握秘本,低声和张阿难说着什么。

看着这一幕,武媚娘眼神沉凝起来。

皇帝很多时候并不避讳她,只有在张阿难送来秘本的时候,才让她暂时的离开。

武媚娘并不知道秘本当中究竟是什么内容。

但她知道,这些东西是来自于百骑司。

百骑司监察天下,同样也监察四方。

上下官员,内外诸夷。

皇帝时刻都在紧紧的盯着。

哪怕他如今在终南山休养,哪怕如今是太子监国,但依旧有很多东西,绕过太子直接送到了终南山。

这里面的内容,怕是就连太子都不知道。

当然,长安城中,每日太子也送来大量的奏本。

不过皇帝多数不看,他只看六部尚书和四大都督府长史,还有雍州长史和洛州都督亲笔写的奏本。

六部尚书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剩下的雍州和洛州,加上扬州,荆州,益州和并州四大都督府,这些便是皇帝掌控天下的支点。

皇帝掌控了这几个地方,就不怕天下出乱子。

武媚娘再度转过身,重新眺望长安城。

……

太子,晋王。

两个人顿时跳入武媚娘的脑海之中。

如今距离晋王离京已经过去三个月了,这中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在李治离京一月之后,晋王妃赵氏被查出有了身孕。

皇帝原本想要立刻召晋王回京,但可惜,赶上连绵大雨。

当然,武媚娘心中知晓,便是没有这连绵大雨,皇帝也不会真的将晋王召回京。

他不过是想开口做个好人罢了,这种事情,他一开口,长孙无忌和太子都会阻止。

太子监国,赶上夏季大雨。

好在去年也是同样大雨,整个长安,整个雍州,乃至于整个天下,在太子的主持下,井井有条的处置水患,救治灾民。

如今已经到了夏末,雨水总算是暂歇。

不过根据去年的经验,到了秋后,恐怕还会有好几场雨。

不过这些武媚娘并不在意,她真正在意的,是李治现在在哪儿

皇帝有没有察觉

褚遂良离京,李治想要彻底的拉拢他,只有从褚遂良离京到他收到皇帝调他回京的圣旨,这个绝对不会太长的窗口期。

而在三月的时候,是李治先一步离京,褚遂良晚了一步离京的。

两人没有见面,也没有机会见面。

毕竟不管是李治,还是褚遂良,一路上都有太多的人盯着了。

两个人甚至只要有一段距离的重合,都会被人盯上。

当然,这也可能是他们自己心虚。

不过对此,武媚娘也没有太担心,李治在这些事情上准备了很久,他应该能够悄悄的见到褚遂良,并且说服他的。

若是李治连这都做不到,武媚娘会更加毫不犹豫的将他抛弃的。

“媚娘!”皇帝的声音从殿中传来。

……

武媚娘回过神,转头一看,皇帝已经将密本放到了一旁,而在桌案上放着一盘新鲜的荔枝。

武媚娘好奇的走了过去,福身问道:“陛下,五月便有荔枝了吗”

“当然,四月广州便有荔枝了。”皇帝笑笑,然后若有深意的说道:“这是南边有人,加急送到长安呈送给朕的,一路上还用冰水封死,这才使他到了长安还算新鲜,来尝一尝。”

“喏!”武媚娘并没有在意,她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闺阁女子,蜀中也产荔枝,如果有人为了讨皇帝的欢喜,做这些也是正常的。

而且皇帝这几个月少理政事,这些享乐的事情,他做的也不少。

最重要的,是武媚娘对于广州和蜀南的距离,没有直面的感觉。

“不错,好吃。”武媚娘拈起一颗,剥开外壳,然后放进自己嘴里,最后她笑着的看向皇帝道:“很甜,陛下也来一颗吧。”

“不了。”李世民摆摆手,说道:“御医说了,朕不能吃太甜的东西,你吃吧。”

“那臣妾也不吃了。”武媚娘赶紧摇头。

“无妨的。”皇帝笑笑,说道:“这些东西,朕已经让人送到了宫里,宫中嫔妃都有,不差你一个的。”

“那妾身就放放,到了晚上再吃。”武媚娘轻轻摇头,眼神坚定。

“呵呵!”李世民笑的更加开怀,然后说道:“随你,不过爱妃,在山上待着久了,闷不闷,不如朕陪你到山下走走。”

“过段时日吧。”武媚娘看着李世民,柔情真挚的说道:“陛下,如今三伏天气,到了山下难免发汗,对陛下身体有碍,还是等入秋之后吧。”

“好好!”皇帝有些欣慰的点点头。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脚步声在殿外响起,张阿难走出之后,又走回,对皇帝拱手道:“陛下,出使天竺的正使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王玄策,已经抵达敦煌,不日就将回到长安,太子询问,是否让他们来朝见陛下。”

“李义表从天竺回来了”李世民有些恍然了过来。

“是,如今在敦煌,快马加鞭半个月就能够抵达长安。”张阿难轻轻拱手。

“天竺啊!”李世民想了想,说道:“还是让太子先见一见他们吧,之后,再让他们来钟南山。”

“喏!”张阿难立刻拱手,然后转身传令。

武媚娘好奇的看着李世民,说道:“使者从天竺回来了,那里真的有佛吗”

“呵呵!”皇帝笑了,看着武媚娘说道:“朕知道爱妃崇佛,但佛在西天,也在心中,唯独不在天竺。”

“哦!”武媚娘顿时明白了过来。

“好了,朕休息一会。”

“是!”

……

长安城,武德殿。

李承乾坐在长榻之上,看着眼前刚刚从冰窖取出来的荔枝,眼神微微凝重。

不是冰,他也不会制冰,虽然知道一些制冰的方式,但是他没做过,不打算自己做,也没打算现在就去做。

将来找个人夏天专门去制冰就是了。他在意的是荔枝。

虽然是从冰窖取出来的,不知道距离摘下过去多久的荔枝,但是看到这个东西,李承乾心中依旧存满了疑惑。

太新了,太新了。

相比于往年送入长安城的荔枝,今年的荔枝太新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道。

为了能够让新鲜的荔枝运到长安,唐玄宗,还有朝中的官员可是费了大力气的。

至于源头,岭南,后世有人说岭南是广州,毕竟那里是荔枝的主要产区。

也有人说是巴蜀,毕竟巴蜀也产荔枝,而且还有就叫妃子笑的荔枝。

史书记载自我矛盾,说是荔枝来自岭南,毕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是记载的起运地点却又来自巴蜀。

从广州到荆州本就难行,还要逆长江三峡而至巴蜀,这就更不容易了。

但是从李承乾的角度来看,巴蜀也好,岭南也罢,现在这个时代的荔枝,都不足以保证荔枝这么新鲜的送到长安城。

毕竟荔枝道还没建呢。

除非,是有人专门从广州,进行某种试验,专门选了荔枝,一路用冰封存,快马加鞭日夜不息的送到长安。

什么试验,驿站交通。

李承乾自己曾经提过的驿站交通的改革,皇帝以其中有巨大风险,而让他缓慢推行。

皇帝没有骗他,这里面的确有巨大风险,李承乾看的出来。

所以,他才会在甘凉陇右慢慢的搞,关中也很慢。

但是,现在他却在其他地方看到了这种改革。

做的一样很慢,很小心。

甚至如果不是前些日子皇帝让人送荔枝到宫里来,李承乾甚至都察觉不到这里面存在的问题。

有人在悄然的做,而且皇帝知道。

如果是在岭南做,李承乾没有道理察觉不到。

王幽兰的父亲王仁祐可还在任松州刺史。

所以,只能是广州。

有人从广州,利用快速驿站的方法,将荔枝送到了长安,送到了皇帝手里,然后皇帝又送到了李承乾的手里。

他们走的不可能是巴蜀,那么只有荆州,洛州,然后到雍州。

……

李承乾轻轻抬头,看向殿外。

荆州。

李治。

因为李治在荆州,李承乾虽然也关注荆州,但是很多的注意力都在李治身上。

李承乾突然明白了。

在他的注意之外,皇帝也在做着什么。

对李治,皇帝也在准备着什么。

皇帝有自己的布局。

驿站,改革。

荆州,李治。

李承乾看着眼前的荔枝,他终于彻底的明白了过来。

皇帝送这份荔枝来,其实带着一定程度的警告。

他知道李承乾在盯着李治,如果李治真的做什么的话,李承乾必然会下重手。

但是,皇帝对于李治究竟打算做什么,他知晓的并不详细。

他更加不知道,李承乾对李治的渗透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而且,说实话,到了现在这个时候,便是李承乾行事也都很小心翼翼。

李治但凡只要想深一层,另作布置,那么李承乾的布局,不仅伤不到他,反而会将自己坑进去。

皇帝在试图掌控局势。

或者更准确的讲,他想要救李治。

李治在作死,皇帝要救他。

他不想看到李治重蹈李泰的下场,他不想看到玄武门的事情重演。

他不想成为他的父皇。

他在害怕。

李承乾轻轻摇头,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

就比如当年的玄武门,造反的从来不是他李世民一个,是他们整个秦王府。

有他们的母后,有他们兄弟几个,还有整个秦王府所有的文臣武将。

如今也是一样。

李治在学皇帝,学皇帝当年的玄武门。

他也不是自己一个人,他背后也有一群人。

甚至很多都是皇帝亲手推过去的。

而李治对面的李承乾,也不是皇帝心里的那个李承乾。

原本的那个李承乾,他已经死了。

现在的这个李承乾,是从地狱回来的李承乾。

他要复仇,他要复仇啊,父皇。

李承乾抬起头,平静的深吸一口气。

慢慢来吧,父皇。

慢慢来吧,看看最后究竟如何

……

李义府神色肃然的从殿外走入,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殿下,李义表和王玄策到。”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