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推背图》的真相,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第一更)

第432章 《推背图》的真相,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第一更)

御榻之上,李承乾翻开《推背图》第四象。

丁卯,坤下乾上,否。

谶曰:

飞者不飞,走者不走。

振羽高冈,乃克有后。

李承乾细细的琢磨着这里面的言语。

说实话,这话一般人还真的看不懂。

武媚娘在登基之后,最为关心的,便是后嗣之事。

李旦,或者武承嗣。

李显,或者武三思。

某一日,武媚娘突然做梦,梦到鹦鹉两翼俱折。

狄仁杰为其解梦:鹦鹉代表武后,儿子李旦、李显是其羽翼,若能起用李旦、李显,“则两翼振矣”。

同时也是在说,武氏继承皇统不可行。

这便是这句谶言的对照。

李承乾微微抬头,袁天罡写出的这些谶言,的确有相当的迷惑性。

不过有了刚才李淳风的解释,李承乾大约有些明白了过来。

武氏代唐,若是不可阻挡的话,那么在武氏之后,天下人心就会重新归于李唐。

那个时候,最能够代表李唐的,无非就是武媚娘的子孙,不一定是儿子,也可以是孙子。

这就是“振羽高冈,乃克有后”的意思。

实际上更多的是惯性。

若非武媚娘篡唐自立,那么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李象。

将这谶言放归到李象的身上,是李承乾灵机一动的想法,至于具体要怎么做才让他符合谶言,以后再说。

若是能够这样,那么这“振羽高冈,乃克有后”,说不定就有了别的意思。

李承乾轻轻笑笑,但随即,他的面色就凝重起来。

袁天罡临死之前走了五则谶言,前四则都没有什么问题,那么第五则呢。

……

李承乾低头,看了一眼,脸色微微一变。

第五象:戊辰,坤下巽上,观

谶曰:

杨飞,蜀道难。

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吏乃乎安。

李隆基,马嵬坡之变。

安史之乱。

李承乾放松呼吸。

安史之乱的表象是李隆基,李林甫,安禄山,杨玉环,杨国忠那些人的事,但实际上却是河北的事情。

大唐在河北所收的赋税极重。

各类苛捐杂税,也是难以想象的多。

高祖皇帝,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五代人,都没有能够解决河北的问题。

甚至积重难返到了河北反抗天下的地步。

最后河北三镇,成了大唐毁灭的导火索。

所以,河北的问题必须解决。

只要解决了河北的问题,那么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

当年,必然有着更多的矛盾,但这些起码会延后。

李承乾抬头,轻声一叹。

他能够创造一个永世不变的大唐帝国,一直延续到几千年后吗

虽然任何一个想要彻底一劳永逸的解决帝国永存危机的皇帝,最后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但李承乾心中还是忍不住的有些蠢动。

可在瞬间,他就掐灭了自己心头的妄念。

他只需要在自己当政期间做到最好就足够了。

那种事情从来没有人做到过。

便是用力如朱棣、雍正,也抵不过一个愚蠢的后人。

更别说,还有一个李隆基。

李隆基的出现,是盛世转下的必然。

诸般外求已了,必然转向内争。

这便是败落的开始。

对于李承乾而言,控制武媚娘不难,但河北问题牵连太多了。

最直接的,便是可能会动摇大唐的根本国策。

以关中而治天下。

但再难也要做。

如今便有一个很好的机会。

那就是大唐和高句丽的战事。

一旦攻下高句丽,然后将河北之地,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迁移到高句丽去。

免税免赋免租,发放上顷土地。

一点点的消化河北的问题。

……

收回心神,李承乾看向第六则谶言。

这是李淳风在袁天罡死后,自己推出的谶言。

谶曰: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

阴霾既去,日月复光。

李承乾看到这一幕一愣,随后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摇摇头,他直接起来。

两侧的群臣齐齐拱手道:“陛下!”

“今日下雪了,早些回去休息吧。”李承乾摆摆手,朝着殿门口走去。

群臣拱手道:“恭送陛下!”

李承乾微微颔首,然后迈步走向殿外。

雪纷纷扬扬的从天空而落,落入了整个长安城中。

李承乾伸了个懒腰,然后转身坐上御辇,朝献春门走去。

过通训门,入东宫。一路上碰到的所有宫女和内侍,全部都朝着李承乾躬身行礼。

很快,他就从东宫北门玄德门而出。

来到了北苑。

北苑,天地顿时宽阔起来。

茫茫天地,苍苍落雪。

远处的山脉在视线尽头隐隐浮现。

坐在御辇上的李承乾身体靠后,微微冷笑。

《推背图》是什么,他已经彻底看透。

李淳风终究是愚笨了一些,远不如袁天罡,这才导致他所写的第六篇,让李承乾看清楚了所谓《推背图》的真相。

冰冷的雪落在脸上,四周的众人只是抬着突然有兴致赏雪的皇帝朝大明宫儿女。

冷风扑面而来,同时默然前行。

雪雨交替,四时轮转。

便如同这天地,这江山,也是一样有规则的。

开国,休养生息,对外战争获胜,对内天下鼎盛,然后走下坡路,最后挣扎几下,一直到王朝覆灭。

这样的事情,便叫历史规律。

而核心根本的,是土地兼并。

人力难抵大势,就是如此。

袁天罡天下神人啊!

他看透了历史运转的大势,然后加上自己最顶级的相面之术,对当朝几乎所有的重臣进行相面。

最后加以最强悍的推演之法,辅以天时地利,最后成了五篇《推背图》。

这就是《推背图》的真相。

但可惜,李淳风狗尾续貂,虽然也弄出了一些东西,但是和袁天罡相比,相差太多了。

一眼便被李承乾看穿了虚实。

至于说“女武代唐”这种鬼话,说的不过是西汉的历史故事罢了。

“女武”,不就是一个“吕”字吗

只不过后世恰好有武媚娘这个人出世,所以才应了这个“武”字。

所以没有武媚娘,说的,就是一个“吕”。

吕雉,吕后。

后宫干政。

这句话的核心根本在于后宫干政。

只要有人后宫干政,那么这《推背图》的预言便算是成真了。

后宫干政是问题吗

不是问题。

汉唐宋明,三四代内都有后宫干涉之事。

而一个“代”字,范围也很广。

向吕后那样的,也叫代政。

这便是《推背图》的真相。

或者更直接讲,袁天罡就是在根据汉初,乃至于整个东西两汉发生了事情,套在了唐的身上。

为什么不是隋

是因为他认定,唐比隋要更加的强盛。

而且如果三代以后,唐真的彻底灭亡了,也就不会有人议论这什么《推背图》。

至于后世《推背图》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内容,其实就如同李淳风说的那样,今日他在添些袁天罡之后的《推背图》内容,那么后世自然也会有人续写他的《推背图》内容。

甚至有的人,是将已经发生的事情,写入其中。

这种人,能力便连李淳风也不如了。

当然,还有便是后世人续写的几十份的推背图,但是最后流传下来的,只有与历史相合的那一份。

至于其他与历史不相合的,已经全部都被摧毁了。

这就是后世人看到的《推背图》。

……

御辇在大明宫太液池以东落下了下来。

李承乾从御辇上走下,回看整个太液池。

相比于远处的漕渠,整个太液池要高了许多。

至于怎么会高出来,漕渠边缘,乃至于整个太液池四周的几十架提水的风车,便是原因。

前方是左根台殿,站在殿门口,隐约能够里面传来一阵打铁的声音。

李承乾平静的步入殿中,将作少将杨务廉快步的走了出来,拱手道:“参见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一边在杨务廉的引领下进入后院,一边问道:“如今这里,情形如何”

“冬日里水少些,但是风大了许多,我们便利用风车转动,带动机械运转,打造盔甲,刀槊和弩弓。”杨务廉说着,已经和李承乾一起在后院门口停步下来。

面前都后院,被深深的挖下去了一层。

风车,水车,滑轮,重锤,火炉,锤台,还有绞台,等等设备,以及二十多名工匠,此刻正在不停的捶打军械。

一旁的桌案上,放在密密麻麻的兵刃半成品。

在更后院的里面,是轻微的密密麻麻的不停的捶打声。

李承乾知道那是什么。

不管是风车,还是水车,所带动的自然捶打力,很难在细节部分做多少雕琢。

所以剩下的便更多的工匠在做细节。

“到了明年夏日,风小水大的时候,我们便可以主力用风车。”杨务廉拱手,说道:“若是风小水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人工,也可以如同外面的那样,将水太太液池储存起来,关键时候,释放压力。”

“这里,一个月能打多少弩弓和弩箭”李承乾目光盯向杨务廉。

“回陛下,弩弓,若是一切顺利,一个月能做两千架,弩箭容易,一个月上万支,从今年七月到明年二月,能做弩弓一万两千架,弩箭七万余支。”稍微停顿,杨务廉继续说道:“这还是仅是这里,将作监其他工坊打造的虽然少了些,但加来也有几万架……”

“好了。”李承乾摆摆手,说道:“这里做的,隐秘的送往兰州,其他地方的,除了常规补充,更多的还是要送到辽东。”

“是!”杨务廉点头,他知道,皇帝是在对吐蕃进行战争欺诈。

如果松赞真的在明年杀入到吐谷浑,那么他完了。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李承乾继续问道。

“有!”杨务廉拱手,说道:“弓弦不够,毕竟,弩弓的弓弦虽然比长弓所用要短,但我们制的多,眼下还能供应,但两三个月之后,恐怕弓弦,可能就会不足了。”

“有多少先用多少吧。”李承乾想了想,说道:“年底父皇封禅,诸番进贡,应该能够有不少的。”

“是!”杨务廉神色轻松下来,一切只要支撑到明年二月就好。

“该歇的时候,让大家都歇歇,另外,赏银要足额的发下去。”李承乾笑笑,说道:“若是松赞真的携数万大军而来,那么少不了就是一场大胜,到时,诸人都有功勋。”

“还是陛下设计巧妙。”杨务廉神色认真的拱手。

李承乾笑着摆手,说道:“这便要看吐蕃人那边,入不入朕的套了”

“必然会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