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此有故彼有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由于百废俱兴,所以很多衙门都没有集中的办公地点,而是散落在京城各处,太医院也不例外。直到明英宗正统七年,朝廷在大明门东侧修建官署,太医院才搬迁至此。
太医院之所以放在这,原因很简单,和紫禁城近,一旦皇上有事,医官随时都可以进宫。
太医院署坐东朝西,有三座大门,对面有照壁,上书太医院三个字。署内有大堂五间,左侧为御医办公的南厅,右侧为北厅,后方设有先医庙,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还有药王庙。
太医院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出的,就是官员想请太医看病,也得上奏,待准后由太医前往官员府邸进行诊治。
要想进入太医院,那必须得是太医院的医官或学生。尚炯之所以能够出入太医院,那也是因为他是张景岳的师弟,那段日子特事特办,开方便法门。
普通老百姓想进太医院,除非山无棱、天地合。
别说太医院了,就是普通老百姓想靠近大明门,那都不被允许,轻则杖刑,重则流放或处死。
大明门,那可是皇城的正门,岂是普通老百姓想进就进的?
这就怪了,以现在很多人的认知,认为天安门,也就是明朝的承天门才是皇城的正门,不是吗?
不是。
大明门才是。
了解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北京中轴线,正阳门也就是前门,往北就是天安门,哪有什么大明门?
其实以前是有的,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就是大明门原址。
说到大明门,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说满清入主中原后,觉得大明门不应该再叫大明门了,于是改成了大清门,但是懒得换牌匾,就把大明门的牌匾翻了个个儿,在背面刻上大清门三个字,重新挂上。
谁曾想,岁月变迁,满清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了。北洋政府的袁世凯觉得,大清门再叫大清门显然不合适,应该叫中华门,于是他也想把大清门的牌匾翻了个个儿,结果一看,好么,背面是大明门三个字。
黑无常江湖人士,但也是老百姓,想进大明门,绝无可能,所以他只能等,远远地干等。
等谁?
张景岳。
为什么等张景岳?
给牛头治病。
说来话长,黑无常和张景岳曾有过一面之缘,是在他和白无常送六扇门座首儿子棺材那年。
前文说过,六扇门座首的儿子就是酒门的门长,当年为了去酆都找寻《连山》下落,死于崔判官之手。不过,并不是崔判官想杀了六扇门座首的儿子,而是他儿子在酆都自寻死路。
要不是六扇门座首儿子在酆都起了歹心,在白天质问完崔判官后,半夜去偷崔判官身上的判官笔,也不会有事。
动判官笔,就是动崔判官的底线。
黑灯瞎火的,崔判官动完了手,才知道那是六扇门座首的儿子。
当时,六扇门座首儿子伤势严重,崔判官要是一不做二不休,取了六扇门座首儿子的性命,也理所当然。但当年他还不想结仇,又无法医治,只能用一口特制的棺材,打上气孔,由黑白无常送回六扇门。
没担架吗?
有。
但为什么不用?
崔判官一方面怕一路上伤口遇风感染,一方面怕遇到六扇门的仇家,所以只能用棺材掩人耳目。
毕竟,酆都棺材多,而且婚丧嫁娶,没有宵禁,可节省时间。
既然不想让六扇门座首儿子死,为何不立刻访当地名医,而是要送回六扇门?
因为酆都附近的名医都无法医治,说只有太医院的张景岳才有回天之术。
为何不坐马车,岂不更快?
因为太颠簸了。
我把能想到的都解释清楚了,如果再有喷子质疑,那我只能统一回复,这么写,是情节需要,别啥事都上纲上线。
山高水长,虽然黑白无常悉心照看,奈何路远,当棺材到了京城之时,人已经奄奄一息了。
黑无常急脾气,当年不了解不能随便硬闯大明门,就在他和守门的金吾卫要打起来时,遇到了刚下值张景岳,被劝住,这才没闯出大祸。
明代《大明律》规定:“凡擅入皇城门者,杖一百;入宫门者,绞;入殿门者,斩。”
医者仁心,否则黑无常这顿打是免不了的。
然而,六扇门座首儿子时间拖得太久了,再加上黑无常这么一闹,正好最后的治疗时间错过了。张景岳无计可施,所以最后送还给六扇门座首的,只能是一口棺材。
正是怕六扇门座首报复酆都,所以苏小红才潜进了六扇门,也有了后来魏忠贤和王体乾的事。
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
《杂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有了上次教训,这次黑无常远远地站在大明门外,等着张景岳下值。
太医院当值,卯入酉出,上次张景岳就是酉时出来的,所以这次黑无常也赶在这个时间前,提前来到了大明门外。
来的也太早了吧?
黑无常怕误事,宁可等着,也不想掐点儿。
酉时初临,日轮西坠,将天边染作酡红。巷口酒肆挑起青布幌子,晚风过处,幌角铜铃叮当,与归巢鸦啼相映成趣,茶寮炉火也渐渐熄灭了。
时间刚好,张景岳出来了。
不管多忙,大夫是从来不加班的,有传统。
黑无常满脸堆笑,迎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