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行记莫里吧唧

第446章星星知我心

“现在这个是你的了,愿意用它做什么,当然是你说得算喽!”苏小红声音糯糯地答道,“你觉得用这块石头的胜算有多大?”

“只要岳州宛氏竞标失败,不论剩下的谁竞标成功了,都是我们孔门的胜利。”子冉语气轻松,“所以,只要能让岳州宛氏出局就好了。”

“岳州宛氏,我听说她们可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发明呢!”苏小红有些担心,“要是拿出个什么宝贝,保不齐那个太监就会同意。”

“太监也是人,怎能不喜欢这如此漂亮的石头?况且这个太监,还是个傻太监。”子冉温柔地抚摸着苏小红,“如果能成,你可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呢!”

子冉全交代了?

差不多吧。

不过子冉的交代,是为了孔门,并非因为爱情。一个小书生,能喜欢上青楼女子吗?这种天真的故事,只能出在戏曲里,如果出现在现实中,就不会有人在看戏的过程中鼻涕一把泪一把了。

之所以感动,是因为难得;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不真实。

人,很复杂。

万丈高楼平地起

辉煌只能靠自己

社会很单纯

复杂的是人

谁把谁当了真

套路玩的深

社会很单纯

感情哪有真

谁能在乎我

星星知我心

这次竞标六扇门的四家,除了岳州宛氏,都是孔门的人,或是被孔门操纵的。

孔门的宗旨是汇通天下,让天下孔门弟子尽数为他所用。非“它”而是“他”,他就是端木易。

端木易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汇通天下,用钱财和所谓的道德来网罗天下读书人的心,进而左右朝堂,主宰天下。

所以,四大鸿把持经济命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竞标六扇门四家里的那个老者,不是别人,就是端木易自己。他能亲自前来,可见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再说复社,来的人是张溥,端木易的二弟子。

《明史·张溥传》记载:“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张溥解棕设饧,误渍墨,口辅尽黑而不自知;读书至灯尽,窗外亮,疑天明,原来雪深一尺而不觉。

这么一个张溥,太让端木易放心了,所以把他外放到了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文人最多的地方。

张溥不负众望,由于其人善于发掘别人的优点,又有气概,没多久就在崇祯二年组织了尹山大会,把当时的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崑阳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和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大社,佥会于吴,统一成了复社。

长江以南的文人,几乎尽入孔门矣。

那个被崇祯帝处理回籍听勘的钱谦益,也不例外。

钱谦益回籍后,大部分时间都是避居在苏州府常熟县的拂水山庄,由于其名声太大,所以和复社的人多有往来,互相唱和。

一方面,复社的人希望倚靠钱谦益的名声,壮大复社;另一方面,钱谦益也希望借助复社日隆的声望,东山再起。

都是互相利用。

苏家大院莳花馆去竞标六扇门,则是子冉通过他和苏小红的特殊关系,利用了苏小红。

本来嘛,苏小红对竞标六扇门没什么兴趣,要不是子冉,她才懒得帮忙。

既然子冉要利用苏小红,那就要付出,他的付出就是把自己卖在了苏小红的床上。子冉知道苏小红对自己有意,既然有意,那么不如就半推半就,将计就计。

苏小红在山里只袖口一甩,就把子冉迷晕了。这也太容易了,子冉也是江湖人,如果不是自愿,苏小红岂能如此顺利?

苏小红长得不赖,风情万种,身材又好,子冉不吃亏。不吃亏是不吃亏,可是架不住苏小红强烈,这三番五次的,子冉可不是温侨,所以他听说崇福寺有一匹铜马,抚摸其不同部位,能有不同的福运,更可以治愈对应部位的疾病,所以偷偷跑了过去。

那日,曹化淳触碰到的那人,就是子冉。

最近,子冉为了孔门,一直在偷偷吃药,已经到了尿血的程度。苏小红不知,还以为他和温侨一样。

天有日月,人分阴阳,阴盛则阳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为了取得苏小红的信任,子冉只能忍,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身份和孔门竞标六扇门的计划。

只有真诚,才能抓住风尘女子的心。

上梁不正下梁歪。伪君子,有时候比真小人还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