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行记莫里吧唧

第449章罪恶之花

抽大烟,抽的是鸦片。

鸦片,从罂粟果里提取,用罂粟汁液加工而成。

抽大烟用的烟枪,形似烟袋,在其烟杆前端放置烟膏,然后将烧好的烟泡儿再放于其顶,就火、就灯,卧而吸之。

传说烟枪是一个苏门答腊人发明的,发明的目的是想把生食鸦片改为吸食鸦片。

罂粟的历史相当久远,考古发现,在公元前五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人类就开始种植罂粟。

苏美尔人用它止痛和催眠。

罂粟内含罂粟碱、吗啡等生物碱,既可镇痛又能成瘾。

公元六六七年(唐乾封二年),东罗马帝国使者向唐高宗进献了含鸦片的底也伽作为解毒药。再加上同期丝绸之路的兴盛,罂粟种子遂被传入中国。

唐朝人管罂粟叫“阿芙蓉”、“米襄花”,后来到了宋朝,人们才给它改名叫罂粟。因其花朵艳丽,很快就成为了贵族的观赏植物。

唐代诗人雍陶的《西归斜谷》中提到过罂粟:

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万里愁容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

诗中描述游子历经艰险后,在平川初见盛开的罂粟花,愁绪顿消。此诗描写反映了唐代罂粟还是作为观赏植物,而非后世所认知的毒品源头。

罂粟花好看,花朵大而艳丽,红、紫、白、黄、橙黄,风过时如蝶翼轻颤,饱满的绿荚低垂颔首,仿佛大地捧出千百盏秘藏甘醴的玉盅。

十七世纪初,葡萄牙和荷兰商人把鸦片加工和吸食方式改良后,开始大规模向明朝贩卖,从中赚取暴利,彻底改变了鸦片最初的药用用途。

种茶叶也赚钱,种罂粟也赚钱,可是为什么农人更愿意种罂粟?此中原因,不单单是罂粟能够获得暴利那么简单,更是因为罂粟好种。

罂粟,每年十一月秋播后,就可任其生长,只需间苗一次,不需施肥、浇灌和田间管理,来年二月自可开割。

罂粟果在割取胶汁后,连同枝干一起干枯并很快腐烂,变成肥料,所以罂粟地越种越肥,可以连续种植,不用抛荒。

太省事了。

既省事,又赚钱,谁不愿意干?就像找工作似的,钱多、事少、离家近,让你干你不干吗?

遍地的烟馆,更是让贩卖鸦片这个行业,兴盛起来。

“师父,您这么做,徒儿不理解。”子冉说道,“吸食大烟之后,人会越来越上瘾,离不开。”

张溥看了看子冉:“师哥,师父经常教导我们,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师父是君子,岂会被这大烟控制?福寿膏,既然被人这么称呼,那它肯定是能增福增寿的,否则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吸食?”

子冉沉默不语。

端木易冲着张溥摆了摆手,面色平和地向子冉解释道:“你知道我为何约你来此相会吗?”

子冉摇了摇头。

“因为此处闹中取静。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既来之,则安之。我如果不同流合污,岂不是暴露了踪迹?你放心,为师依然还是你认识的那个人。我做这些,只不过是为了我们孔门,搞出的障眼法而已。”端木易道,“四家竞标六扇门,三家是我们孔门,为师怎能不小心?”

子冉点了点头。

“我看你今日精神不佳,可是在苏家大院莳花馆消磨的?来,抽一口试试。”端木易给子冉烧了一个烟泡儿,把烟枪递到了他的手中,“大烟也有止痛的作用。”

子冉拿起烟枪深吸一口,立刻就生出一种飘飘欲仙之感,心情欣快,情绪也好多了。

来了兴致的子冉,从身上掏出紫檀木小盒子,打开后拨弄了几下机关,递给端木易,说道:“这是苏小红给徒儿的,苏家大院莳花馆可用此物竞标六扇门。”

端木易把紫檀木小盒子放在手里,端详了许久,没有说话。

张溥见状,问道:“师父,这是什么石头,怎会有如此光彩?”

端木易把紫檀木小盒子放在鼻息处,闻了闻,看向子冉:“一股土腥味,墓里得来的?”

“这个徒儿就不知了,苏小红没有说这是从哪里得来的。”子冉老实答道。

张溥见端木易眼神有些凝重,追问道:“师父,莫不是这石头有异?”

“如果不出我的意料,此乃矿石,再加上闻起来有一股土腥味,应该出自酆都。”端木易若有所思地扒拉着紫檀木小盒子上的机关。

“酆都,崔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