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家乡临县莒县桑园镇栗园村的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
一、引言
在莒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桑园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水之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而栗园村,则是这颗明珠中最为耀眼的部分,它宛如一位历史的长者,静静地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之畔,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与传说故事,翻着一部厚重的史书,等待着后人去翻阅、去领悟。
二、栗园村的地理位置与基本概况
栗园村位于莒县与五莲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恰似一颗镶嵌在两地之间的明珠,融合了两地的山川风貌与人文风情。东邻五莲县分水岭,那连绵的山脉宛如大地的脊梁,蜿蜒曲折,划分出不同的地域界限。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为栗园村披上了一件绚丽多彩的外衣,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
西邻被誉为最美古乡村的柏庄村,柏庄村的古朴韵味如同香醇的美酒,透过空气,丝丝缕缕地传递给栗园村。村民们时常相互往来,交流着乡村生活的点滴,宛如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南邻东、西苑庄,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衬,共同谱写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情故事,宛如一首和谐的交响曲。北邻大、小石库,石库犹如忠诚的卫士,静谧而沉稳地守护着村庄,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村庄东靠九顶连环山系的没头山、旗杆山,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将村庄紧紧地拥在怀中。村庄坐落在东高西低的山坡上,这种独特的地形使得村庄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宜人,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恩赐。全村人口 200 多人,在这不大的村落里,居住着一群和谐淳朴的村民。这里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80 岁以上的老人如同一棵棵苍松,挺拔而坚韧,他们见证了村庄的兴衰荣辱;90 岁以上的老人则如同珍贵的瑰宝,散发着岁月的光辉;更有 100 岁老人 2 人(其中一人 103 岁,现已病故),长寿成为这个村庄的一大特色,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三、栗园村的历史溯源
栗园村的历史犹如一部浩渺的史书,可追溯至明朝初年,迄今已历经悠悠 600 余载岁月。自先辈们在此开村立业之始,便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宛如蜜蜂般辛勤劳作,逐渐勾勒出独具特色的村落风貌。村中的每一块石头,都宛如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先辈们辛勤的汗水。
在解放前,栗园村的栗树犹如散落在个人手中的明珠,这些古老的栗树不仅是村庄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更是村民们生活的坚实依靠。它们宛如忠实的守护者,见证了村民们的世世代代,无论是岁月的欢歌还是生活的磨难,都与这些栗树紧密相连。
解放后,随着集体制度的推行,栗树如百川归海般收回集体所有。集体在管理资源时,除留下如翡翠般珍贵的集体林外,其余部分按照每户家庭人口的多寡,进行了如阳光般公平的重新分配,让每户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留树。此后,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栗树的管理又经历了多次调整,但无论是集体还是农户,都成为了这片古板栗林的幸运受益者。这些栗树,犹如摇钱树一般,为村庄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如诗如画,更加丰富多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栗园村的地理位置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其发展带来了诸多天赐良机。它宛如一位娴静的少女,坐落在苏庄河北岸,村东 1 公里处的苏庄河,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恰似一条碧绿的玉带,温柔地环绕着村庄。河上的小桥,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它默默地见证了无数进出村落的匆匆脚步,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轨迹。
村东头最高处一处泉水,曾是全村人的至爱。这股泉水冬暖夏凉,不管遇到多么干旱的年头都不断流,是纯正的矿泉水,村里所有人家世世代代都饮用此泉水。曾经,村东还有一股泉水,在过去是村南头多户人家的饮水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已盖上房屋,泉水消失不见。
四、栗园村的饮食文化
(一)板栗文化
栗园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中,这里盛产的板栗,犹如大自然馈赠的珍贵宝藏。山脚下的苹果园,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山泉的滋润下,苹果甜度极高,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甜蜜艺术品。在栗园村的饮食文化中,板栗和苹果宛如两颗耀眼的明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板栗在当地的烹饪领域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栗面蒸镆。在古代,这里曾有一位声名远扬的当地大地主,每逢年节,他都会慷慨地让雇佣的长、短工品尝用栗面制作的美味佳肴,而栗面蒸镆则是其中的翘楚。
其制作方法犹如一场精妙绝伦的艺术表演,先将板栗的外皮轻轻褪去,宛如为它褪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后将其煮熟,再用细腻的手法将其捣成如丝般柔滑的栗蓉。接着,将栗蓉与面粉巧妙融合,仿佛是一场天作之合,再加入适量的调料,犹如为这场美食盛宴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最后,加入水揉成面团,面团仿佛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将面团分成小块,精心塑造出蒸镆的形状,放入蒸笼中蒸熟。蒸熟的栗面蒸镆宛如一轮金黄的明月,散发着浓郁的板栗香气,那香气如同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口感软糯香甜,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在村里的餐馆或家庭聚餐时,栗面蒸镆常常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吸引着众多食客的味蕾,仿佛是一位魅力四射的明星,让人无法抗拒。
(二)其他特色美食
除了栗面蒸镆,当地还有许多以当地食材为原料的传统美食,犹如繁星点点,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例如,村民们会巧妙地利用山上的野菜,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野菜包子。清晨,村民们如同探险家一般,走进山林,仔细地寻觅着新鲜的野菜,如面条菜、苦菜等。他们将这些野菜带回家,用开水轻轻焯烫,仿佛是在为它们沐浴,挤出水分后,再与猪肉、粉条等食材一起搅拌成馅料,宛如一场盛大的聚会。最后,将馅料包成大包子,宛如一个个可爱的小枕头。蒸熟后的野菜包子,既有野菜的清新香气,宛如春天的微风,又有肉和粉条的醇厚滋味,仿佛是一场味觉的狂欢,深受村民喜爱的同时,还吸引了外来游客如潮水般前来品尝。
还有用山泉水煮制的杂粮粥,犹如一首和谐的交响乐,以小米、玉米糁、绿豆等杂粮为主要旋律。煮出的粥口感醇厚,香气扑鼻,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在炎热的夏日,喝上一碗,犹如一股清泉流淌过心田,清凉解暑,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仿佛置身于清凉的世界。
五、栗园村的民俗文化
(一)节日庆典
在栗园村,各种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其中春节更是这幅画卷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村庄就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每家每户都会将房屋打扫得一尘不染,寓意着扫除过去一年的烦恼与不顺,犹如拂去心灵的尘埃,让新的一年充满阳光与希望;准备的年货堆积如山,那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对未来的憧憬。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每一道菜都宛如一个个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有着特殊的寓意,象征着团圆和幸福。饭后,长辈们会给晚辈压岁钱,那小小的红包犹如一颗饱含着长辈关爱的种子,播撒在晚辈们的心田,保佑着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成长。
大年初一,村民们像迎接朝阳的花朵一样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寓意着新的开始,充满活力地去拥抱新的一年。他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问候,村里的孩子们则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成群结队地挨家挨户磕头拜年,而长辈们则会给他们一些糖果、瓜子等零食,为新年增添了一份如糖果般甜蜜的童趣。
大年初二是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闺女们会带着女婿和孩子,犹如归巢的鸟儿一般回到娘家看望父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那温馨的场景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让人感受到家的无尽温暖。
除了春节,端午节也是栗园村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村民们会早早地起床,如同勤劳的蜜蜂一般,忙碌地包粽子、煮咸鸭蛋。粽子的馅料丰富多样,有红枣粽、豆沙粽、腊肉粽等,每一种粽子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礼物。村民们还会将包好的粽子煮好,送到村里的老人和孤寡人家中,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他们的心灵。
(二)婚丧嫁娶习俗
在栗园村的婚俗中,从说媒、定亲到迎娶,每个环节都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说媒是一桩婚姻的开端,通常由村里的长辈或有威望的人来牵线搭桥,他们凭借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年轻人的了解,为合适的男女牵线,促成美好的姻缘。
定亲后,男方家会准备丰厚的彩礼,彩礼包括猪肉、粮食、布料等,这些彩礼不仅是男方家对女方家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婚姻的一种承诺。女方家则会回一些精心准备的礼品,表达对男方家的感激之情。
迎娶当天,新郎要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会准备好丰盛的午餐招待迎亲队伍,新郎和新娘在众人的祝福下,完成一系列的婚礼仪式。整个迎娶过程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氛围,村民们纷纷前来围观,为新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新郎新娘到达男方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他们在众人的见证下,向天地、祖宗、父母行礼拜谢,从此结为夫妻。婚礼结束后,会举行盛大的喜宴,招待亲朋好友,大家在欢快的音乐和喜悦的氛围中,共同祝贺新人的喜事。
而丧礼在栗园村也有着庄重的规矩。当有老人去世后,家人要穿上孝服,为逝者守灵,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村里的亲邻会前来帮忙料理后事,帮助做饭、搭建灵棚等,大家齐心协力,让逝者能够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
丧礼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仪式都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六、栗园村的历史传说故事
(一)没头山的传说
栗园村东1公里东南处、没头山脚下的泉子崖有一奇泉,没头山更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着千年之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神仙着急赶山路去填海。当他赶路到此地时,天色将近亮了,公鸡开始打鸣,神仙因法术受限,脚步也停了下来,那座山也随即停止了移动。神仙见状十分恼怒,便鞭打着山体,只听“轰隆”一声,山头被打落滚入了南山沟。
多年后,人们在南山沟内发现了一个形状和植被与没头山几乎一模一样的小山头,仿佛是大山被“复制”到了这里。从此,这个奇特的现象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也为没头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二)旗杆山的传说
旗杆山因海拔较高,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有着独特的用途,因此也衍生出许多关于它的传说故事。
建国初期,为国家飞机导航,在旗杆山山顶曾多次安插红旗。那鲜艳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成为当时指引飞机飞行方向的重要标志。
如今,旗杆山山顶下侧还留存着自然形成的山洞。据说,在过去,这里曾有一支连队人员隐蔽在山洞内,凭借着山洞的天然屏障,顺利地避开了敌方的搜索,神不知鬼不觉。而且山洞里有常年不断的山泉水,为山洞内的连队人员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了他们在隐蔽期间的日常生活。村民们常常会望着旗杆山,讲述着这些过去的故事,传承着村庄的历史记忆。
(三)栗园的起源传说
关于栗园村的名字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有一对善良的夫妇居住在此。他们勤劳朴实,每天辛勤劳作,但生活依然十分艰辛。
一天夜里,夫妇俩在梦中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们,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东边有一块荒地,只要在那里种植栗子树,将来一定生活富足。
夫妇俩醒来后,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仙人的指引来到东边的荒地,开始种植栗子树。起初,种植过程并不顺利,很多树苗都没有成活。但他们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照料着剩余的树苗。也许是仙人真的显灵,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苗渐渐长大,开花结果。
这些板栗果实个大味美,吸引了很多过往的客商。夫妇俩抓住商机,将板栗卖给了客商,换来了不少银两。他们的日子也逐渐富裕起来,还帮助了村里其他贫困的村民。
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效仿他们种植板栗,整个村子都种满了栗子树,因此得名栗园村。从此,栗园村便以盛产板栗而闻名。这个传说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栗园村人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四)村庄的守护传说
栗园村世代流传着关于村庄守护神的传说,那是村庄的保护符,守护着村庄的平安与繁荣。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村庄周边时常遭受自然灾害和外敌侵扰,村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天夜里,一位神秘的老者出现在村中的广场上。他身穿道袍,手持拂尘,告诉村民们他可以保佑村庄风调雨顺,免受灾难。但需要村民们在每年的特定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并且在村庄周围种植树木作为屏障。
村民们对老者的话深信不疑,按照他的要求举行了祭祀活动,还在村庄四周种下了许多树木。此后,村庄真的很少再遇到自然灾害,外敌也不敢轻易侵犯。
村民们传说这位老者是神仙下凡,成为村庄的守护神。为了纪念这位守护神,村民们还在一些重要的日子举行各种仪式,祈祷村庄平安、人畜兴旺。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丰富了栗园村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七、栗园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技艺的传承
栗园村的一些传统技艺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它们是村庄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
例如,制作板栗糕的手艺代代相传。制作板栗糕需要经过选料、蒸煮、研磨、制坯、烘烤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
制作板栗糕的工匠们会挑选最优质、最香甜的板栗,将其蒸熟后仔细研磨成细腻的栗蓉,再加入适量的糖、油等调料,揉成面团。然后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各种形状,放在特制的烤盘上进行烘烤。
烤好的板栗糕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口感软糯香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栗园村的板栗糕也成为了游客们必尝的美食之一,为村庄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编织工艺也在村中有着一定的传承。村里的老人们会用竹篾编织各种生活用品,如竹篮、竹席等。这些竹制品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精美,体现了村民们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一些现代化的工具逐渐进入村庄,但一些村民依然热衷于传承这些传统技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文化活动的开展
为了传承和弘扬栗园村的历史文化,村里会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村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
每年春节前后,春节联欢晚会成为村民们的文化盛宴,村民们自己编排的歌舞、戏曲、小品等节目,展现了村庄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端午节期间,除了传统的吃粽子、赛龙舟外,还会举办诗词朗诵比赛,村民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
村里的学校也会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将栗园村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等融入到教学中,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栗园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结语
莒县桑园镇栗园村,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流淌着生动的传说故事。从悠久的发展历程到独特的饮食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再到迷人的传说故事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栗园村的每一页都书写着独特的篇章。这些历史文化与传说故事既是村庄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未来,栗园村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它,领略它的独特魅力。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让栗园村的文化之光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璀璨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