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为什么不搞摊丁入亩

第396章为什么不搞摊丁入亩

今天这堂课真是让众人大开眼界,黄河三段论和对应的治理方法,上游水源涵养,中游保土固沙,下游蓄清刷黄,如此清晰明确的治河理论,堪称提纲挈领。

但同时众人又觉得鲁锦所说,让中游沿岸数省的百姓禁止砍树,又有些不可思议,好在他们这位大帅也没傻到要直接禁止的地步。

这时就听鲁锦说道。

“想要保土固沙,就要禁止伐木,但想禁止伐木,就得先解决百姓的生产生活所需。

“首先便是燃料,我刚才就说,前宋汴京百姓就多烧煤炭,少用木柴,既然如此,为何不推广煤炭,禁烧木柴?陕甘、山西、河南、河北,都有丰富的煤矿,那朝廷何不鼓励对应地区的煤炭行业?

“不仅要鼓励采煤,制定相关的政策,这煤挖出来你还要修路,如此才能让这些煤运去千家万户,那交通运输行业是不是也需要朝廷扶持?

“解决了烧柴问题,这还只是第一步,还有住房和家具问题要解决,既然建房子不让用木材,那就得朝廷鼓励建砖瓦房,尤其是价格便宜的红砖,以及煤渣砖,如此正好烧煤剩下的煤灰也有了去处,那么制砖和建筑行业,是不是也要朝廷扶持?

“如此,有了砖瓦还不够,门窗和家具总是还要用木头的吧,这些需求又该怎么办?”

陈遇此时已经理解了鲁锦的思路,那就是通过朝廷引导商贾投资相关产业,来解决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的问题,然后再下令禁止伐木,以此为朝廷的治河大计互相配合,于是他当即接话道。

“臣以为,可以鼓励商贾从木材多,又非黄河沿线的省份,外运木材过去,比如庐州靠近大别山,又远离黄河,可采山中木材供应河南,汉中秦岭多木材,也远离黄河,可采山中之木供应陕甘,山西则可就近樵采太行山之木。

“而且即便是山陕河南这些沿河省份,也没必要一刀切,朝廷可以在各省划下一些山林,哪些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哪些是可以砍伐的,但砍伐之后还必须栽种新的树木,如此也能解决一些当地的木材需求。”

“不错。”鲁锦当即赞道,“看来你们已经懂得如何用调控产业的手段,来辅助处理国政了。

“只要朝廷能一直在黄河中游推行挖煤、烧砖、种树、外运木材这四个行业,再施以禁止砍伐的政令,之后数十年如一日的治理下去,不用等什么圣人出世,黄河没了泥沙流入,从上游下来的都是清水,再加下游蓄清刷黄,黄河自然就会越来越清澈,下游没了泥沙淤塞,河道畅通,黄河也不会再随便改道,那么下游的水灾也会减轻许多。

“这便是是产业调控在治理黄河中的作用。”

众人连忙将鲁锦所说的重点记录下来,然后鲁锦又讲了如何调控经济,引导产业的手段,以及后世常说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外贸,这三样中又以投资见效最快。

你投资一个工厂,招工人组织生产,工厂主卖了产品,工人赚到了工资,工厂主可以继续扩大工厂,工人也能拿着钱去消费,因此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长效加持器,而消费和外贸,虽然短时间内能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都不如投资带来的效果更长久。

这时陶安又提出一个问题,“主公,投资的增长的确是最长久的,但是这三驾马车中,投资也是需要本钱最大的吧,那朝廷又该如何引导商贾投资,若是商贾不愿意做,总不能由朝廷出钱投资吧?”

鲁锦却反问道,“为何不能,其实我们已经做了,庐州的铁厂不就是官办的吗,虽然现在是在生产甲胄兵器,但等以后兵甲够用了,铁厂总不能就直接关停了吧,肯定要转而生产民用铁器,还有官办的盐务公司,这不也是国营公司?

“对于今后的产业引导,首先要明确一点,一些关系到军政要务和民生的产业,绝不能交给民间商贾来做,因为民间的私商逐利,一旦让他们参与这些行业,会导致国本不稳,民不聊生,比如食盐,贵金属矿产,火药制造,枪炮加工等等。

“还有些如今商贾尚未涉足的行业,朝廷可以先自行投资,待产业稳定,有利可图的时候,再让民间商贾买扑(承包),或由朝廷出面公开招标。”

“招标又是何意?”汪广洋顿时蹙眉问道。

“招标即为朝廷设一标书,比如朝廷要在某地开办一个公司,假设用来生产照明灯具,要求占地面积,盖几间厂房,使用什么技术和设备,拥有多少资金,招募多少工人,提供多少工作岗位,然后把这件事设为一个标书,公开出去,吸引商贾前来投资办厂。

“商贾则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取标书,看谁更有优势,比如哪个商贾的销售路子广,他生产出来就能直接拿去卖,谁的资金更充足,谁有相关行业的经验等等,官府从中选择一个,让其中标,这种方式就称为招标,竞标,中标。”

众人听的面面相觑,这种招投标的招商办法更是闻所未闻,没想到自家大帅居然连经商竟也有这么多奇思妙想。

而鲁锦想的则是,怎么为工业化铺平道路,让全天下的官员重视开办公司,你指望一群儒生去招商引资?快别扯淡了,不是鲁锦瞧不起他们,就儒家那个思想和对商贾的态度,他们愿意主动去招商就怪了,除非能让他们见到利益!

而鲁锦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制度上铺平,引导官员主动去招商引资,开办更多的公司,具体怎么做,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用地方税引导他们。

包括鲁锦之前制定九等阶梯税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搞摊丁入亩,其实原因都在这里。

首先你要明白,摊丁入亩是一件弄不到多少钱,又吃力不讨好,还得罪人的事情,至于后世为什么把摊丁入亩吹的好像多牛逼一样,那就只能问清吹了呗。

摊丁入亩,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把人头税摊到田赋上面,如果现在要搞摊丁入亩的话,假设国内统一后,共有人口6000万人,按男女各一半吧,男人才算丁税,那么就把这三千万人的人头税平摊到全国的土地粮税上,今后和粮税一起交,就不单独收人头税了。

可是今后人口增加,涨到一亿两亿人口的时候,这多出来的一亿人头税就不要了吗?这岂不是朝廷的损失?

这个政策从好处说,是间接取消了人头税,从此人口大解放,百姓敢生孩子了,人口开始飞速增长。从坏处说,朝廷本来能多收一亿人的人头税,但是现在却被提前透支了,以后人口增长再多,这笔税都收不到了。

那么雍正难道不清楚这么做的后果吗?他不知道搞摊丁入亩会牺牲未来的税额增长吗?那他为什么还要执意这么做呢?

这你得先搞清楚雍正摊丁入亩的目的,才能明白。

通常情况下,所有的税收都要分成两份,一部分上缴中央,一部分地方截留,中央有中央的事要做,地方也有地方的事要做,没有钱你怎么做事?

而按照古代的惯例,田赋正税(粮税)是要直接上交中央的,丁税(人头税)和徭役税是地方截留的,那么雍正搞摊丁入亩的目的就很明显了,中央钱不够用了,去把地方税抢过去,一分都不给地方留.

所以说这个摊丁入亩就很扯淡,你一分钱不给地方截留,那地方上怎么做事?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

你把地方上的人头税都抢走了,那地方官府自然也得给自己想出路,于是他们就把主意打到了‘火耗’上面。

打个比方,比如土地正税(粮赋)是收成的15%,人头税和徭役加起来是5%,以前这15%是中央的,5%是留给地方搞发展的。

现在雍正把这20%都拿去了,但是地方没有钱又没法维持,于是他们就只能从火耗入手,把这部分地方税的损失转嫁给百姓,导致百姓在原本20%的税收基础上,又得增加5%甚至10%以上,使百姓的赋税总额达到了30%左右。

摊丁入亩,说的好听,说白了不过是个数字游戏而已,百姓的赋税一点也没减轻,反而还更重了,让一些人宣传的好像跟什么多牛逼的德政一样。

是,没错,人头税确实会限制人口增长速度,可人头税在农民全部收入中总共就只占1%左右,压根就没几个钱,也就一年一匹布,大概150文钱,你要真是大方,你直接别要了不就行了,老子以后直接不收人头税了,不是更得民心?

就为了这一年150文,还费劲去搞什么摊丁入亩,得罪那么多人,然后跟地方抢财政截留,最后还是要把税加到百姓头上,真的看不出这政策有哪怕一点好处。

鲁锦原本的想法就是等天下统一后,直接把人头税免掉的,打破限制人口增长速度的这个枷锁,反正人头税本来也没几个钱,不要也罢。

那问地方财政怎么办,这也简单,公司25%的企业所得税,和6%左右的增值税,不比那几个人头税强多了?

今后地方招商引资,开办一个公司,公司上交的税款,中央拿小头,比如四成,地方拿大头六成,给足地方发展的资金。

至于国企,那就不是收税了,而是直接上交利润,一成留作员工福利,三成用作企业储备金,用来应急,扩大规模,或者投入技术研发,剩下六成上交中央。

只要把这套分税制度推行下去,今后再废除了人头税和徭役,那地方财政到时候就只剩企业所得税的分成了。

地方官府想修铁路吗?去招商引资!地方官府想修桥吗?去招商引资!地方官府想多建几所学校吗?去招商引资!

总之,你地方官府但凡缺了发展资金,就得想办法去招商引资,开办更多的公司工厂,这样你才有更多的财政截留!

到时候都不用你催,这帮地方官自然会想尽办法去招商,工厂也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工厂主为了更多的利益,自然就会追求技术进步,工业化也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哪怕鲁锦将来死了,只要这套制度一直运行下去,工业化的进程也不会停止。

与其搞什么狗屁的摊丁入亩,跟地方抢那点少的可怜的人头税,不如想办法引导他们开办工厂,这样收到的税不是更多?

而且搞工业化,也不是单纯的写几本物理化书籍,更不是单纯的搞几样技术,你只要把制度理清,把温床建好,到时候工厂主为了追求利益,自然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技术,这就是后世常说的,产学研关系。

只要把这个产学研的架子搭起来,科技自然就能左脚踩右脚的原地飞升,哪怕朝廷和官府都不管,资本家们自己也会投资更多的钱去研发技术,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商业竞争中保持优势。

等说完了招投标的招商方法,鲁锦又说道。

“现在帅府的财政大多都用在了军费上面,确实拿不出多少钱来搞投资,但那些地主士绅窖藏的可是有不少钱,现在咱们用九等阶梯税堵死了他们兼并土地的路子,他们若还想保住家中的富贵,自然要去寻其他出路,这时候就是地方招商的好机会,各地官府应该引导他们去投资官府需要的产业。”

汪广洋蹙眉想了想,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样能行吗?那些士绅豪强能愿意把钱拿出来投资?”

鲁锦端起旁边的茶水喝了一口,然后才说道,“你们三人也看过管子,管仲在书中主张人性趋利避害,所以就应该用利益引导他们,想让他们投资还不简单,找个榜样出来,开个公司,只要这家公司能赚到大钱,其他人自然会主动跟上”

这堂经济课结束后,众人纷纷整理好写了满满几页纸的笔记回去。

李善长那边调配粮草的工作比较忙,还要处理政务,但他也知道鲁锦讲这些的重要性,要是将来鲁锦说起经济,他却一问三不知,肯定就要远离中枢了,于是他也派了个小吏文书来听讲,给他记了满满一本笔记回去,还把鲁锦课上讲的东西又私下里给他再讲了一遍。

新来的詹鼎听完这堂课也是大开眼界,觉得鲁锦的见识和知识面简直宽的匪夷所思,从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理政,甚至就连经商也讲的头头是道,这让他对鲁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听说夏煜那里有全套的手抄《公输秘典》,还有鲁锦之前发给将领的那本速成将帅兵法,他全都借回去熬夜苦读了两天。

等把这几本书全看完后,才不由感叹道,这简直就是天书,那物理化学生物,开始还能看懂一点,后面加入各种公式和定理后就完全看不懂了.

这天下值回到他在建康的临时住所,立刻就被方国珍的妻子叫住,“詹先生可有空?妾身有一事相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