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走马观花做调研4
米建朝一心急着要去送货,可李晓阳却有不同想法。他觉得这一路过来,和店老板、村里老百姓交流接触的机会实在太少,而且此刻还不到下午3点,大中午的太阳正毒,天气酷热难耐。
于是,李晓阳劝说道:“米师傅,现在正是大中午最热的时候,刚吃完饭,你就不打算消消食再去送货?着什么急呀。”
米建朝皱着眉头,一脸焦急地回应:“李主任,虽说现在还不到3点,可您别忘了,咱们后面还有五六个村子的配送任务呢。就算顺利送完,也得4点多了。况且,送完货还得返程回物流中心,这一来一回不得一个多小时嘛。”
李晓阳听了,默默点了点头,刚要开口,米建朝又接着说道:“即便返程到了咱们物流中心,这一天的工作也还没完事儿呢。”
刘一萍满脸好奇,忍不住问道:“米师傅,您这都忙了一整天了,回去还不能下班呀?这也太辛苦了。”
米建朝无奈地叹了口气,解释道:“哪有那么简单哟。回去之后,我得跟财务部门交账,把当天配送的所有情况,包括涉及到的退换货、缺货、丢货、损坏货等问题,都得一五一十说清楚,还得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刘一萍听后,不禁感慨,点头说道:“米师傅,你们这工作可真是不容易啊,一环扣一环,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米建朝长叹一声,继续倒着苦水:“你以为这就完了?交完账还得参加开会和培训,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复盘,这少说又得花一个小时。所以啊,我每天到家都得六七点钟了,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
李晓阳听了,同样心生感慨,说道:“我们这些配送师傅确实太辛苦了。米师傅,你对工作有什么诉求吗?尽管说,能反映的我一定帮你反映。”
米建朝思索片刻,苦笑着说:“我能有啥诉求呀?现在能有活儿干,能挣点钱养家糊口,我就挺知足的了。真要说的话,那就是希望工资能涨涨,工作强度能再降低点,让我们稍微轻松些。毕竟每天这么高强度地工作,身体真有点吃不消。”
李晓阳笑了笑,说道:“这倒也是,这个诉求很实在,估计大家都有。这样吧,米师傅,你先去给冯家村的店铺把货卸了,我呢,想跟这个饭店服务员聊几句,了解点情况,行不?”
米建朝听后,点点头,二话没说,转身便出门,朝着配送货车走去,准备继续投入到忙碌的送货工作中。
刘一萍不清楚李晓阳打算做什么,出于好奇与职责,便选择留了下来,在一旁静静地陪着。
李晓阳将服务员唤到跟前,先是礼貌地把饭钱结清,随后亲切地开口问道:“你好呀,我想向你打听一下,咱们这个村子里大概有多少家商店呢?”
服务员微微一愣,随即热情回应道:“哦,我们这个村里一共有三个商店。您是打算买什么东西吗?要是需要的话,我可以给您推荐推荐。”
李晓阳赶忙摆摆手,解释道:“不不不,我不是来买东西的。我们是政府办的工作人员,这次下来主要是调查乡里的商业相关情况,就是想了解一下基础信息。对了,咱们这个村大概有多少人口呢?”
服务员一听是政府领导,态度愈发恭敬,说道:“哦,原来是政府领导啊。我们冯家村在这附近,人口算比较多的了,大概有六七百人。不过具体准确数字,我还真不太清楚。”
李晓阳轻轻点头,若有所思地说:“哦,六七百人的村子居然有三个商店,这么看来,咱们这儿的商业氛围还算不错,挺繁荣的嘛。”
服务员笑了笑,补充道:“嗨,主要是我们这儿是乡政府所在地,而且每隔十来天就有个大集。一到赶集的日子,附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会过来买东西,所以商店数量相对多一些。”
李晓阳眼睛一亮,追问道:“哦,你们这儿还会定期赶集呀。那这个集市规模怎么样?大不大?一般每次赶集大概会有多少人过来呢?”
服务员思考片刻,回答道:“我们这儿的集就是半天集,从上午天一亮开始,到中午吃饭,这个农村大集就散了。”
刘一萍满脸疑惑,忍不住插嘴问道:“为什么只开半天呢?这时间这么短,能卖出多少东西呀?”
服务员瞧着刘一萍,笑着解释道:“这位姑娘一看就是从城市里来的,不太了解我们农村的情况。我们这儿的集市规模没那么大,人口也不算多,大家来赶集都是直奔主题,半天时间基本就能把需要的东西买齐了。谁也不会在集市上闲逛浪费时间,毕竟有这功夫,还不如回家多干点农活呢。而且,这集市上摆摊的商户也没几个,从东头逛到西头,再从南头逛到北头,慢悠悠地逛下来,半个小时也就逛完了。”
李晓阳听后,恍然大悟,点头说道:“哦,原来是这样,这下我明白了。难怪是半天集,半天时间对你们这儿来说确实也就够了。对了,你们这个乡里是不是只有你家这一家饭店呀?”
服务员点头确认道:“嗯,目前确实只有我们一家。以前倒是还开过两家卖板面的小店,不过后来看着生意实在不好做,都关门不干了。”
李晓阳正专注地同服务员聊天,突然,外边传来一阵吵吵嚷嚷的声音。
李晓阳满心疑惑,循声望去,只见服务员已快步迎上前去,对着来人说道:“李法山,你在这儿吵吵嚷嚷的干什么呀?这里是饭馆,你要是来吃饭,直接说就行,别这么大声。”
进来的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头,身形颤巍巍的,一进门就大声说道:“我听说有政府的领导在这儿,我有冤屈要申。”
李晓阳一听,心里犯起了嘀咕,自己虽说来自政府部门,但也并非专门处理申冤事务的领导,怎么就有人找上门来申冤了呢?难不成是信访相关问题?他赶忙站起身,迎上前去,说道:“这位大爷,我可不是什么能给老百姓申冤的领导。您是不是有什么事想跟我说呀?”
老头挺直了腰板,说道:“哦,我就是这个村的,我也开了一个小卖部,我叫李法山。”
李晓阳连忙客气地说道:“哦,你好你好,李老板呀,快过来坐下慢慢说。”
李法山却没有坐下的意思,双手叉着腰,喘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道:“我听说你是管那个什么电子商务的,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只给那一家小卖部送货,就不给我家送啊?这不是区别对待吗?”
李晓阳一听,心里明白这涉及到电子商务全覆盖项目中店铺遴选的问题,便耐心解释道:“哦,原来是这事儿啊。关于送货点的确定,其实是由你们村干部先定的,村干部确定往哪些店铺送,邮政局才会按照安排去配送。这中间有一套流程。”
李法山一听,满脸不认可,提高了音量说道:“那家老板是乡里一个干部的小舅子,我看就是村干部故意巴结他,才指定邮政给他送货。这不是假公济私是什么?哪有这么办事的!”
李晓阳皱了皱眉头,试图劝解:“李老板啊,店铺的遴选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情,不是单纯因为某层关系就能定下来的。而且真让邮政送货,看似是省了些运费和力气,但店铺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老百姓快递的接收、保管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处理等。”
李法山根本不听这套解释,依旧坚持道:“什么承担责任不承担责任的,不就是跟我们一样卖点货嘛!我就问为什么他能省运费,你们就不给我家送货?你们政府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怎么能只给你们的亲戚服务,就不管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了呢?这公平吗?”
李晓阳听着李法山这番理直气壮的话,一时觉得十分棘手,在脑海中快速思索着,却还没想出该如何恰当答复,以解开李法山心中的疙瘩。
刘一萍见李法山情绪激动,赶忙上前,满脸关切地给他倒了一杯水,轻声说道:“大爷,您先消消气,坐下喝口水,咱们慢慢说,别着急。”
李晓阳也定了定神,认真思索片刻后,向李法山问道:“李老板,像您说的这种情况,就只有您一家遇到了,还是周边很多店铺都有类似遭遇啊?您可别着急,详细给我们讲讲。”
李法山喝了口水,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接着说道:“我早就打听清楚了,这十里八村凡是能得到邮政配送服务的店铺,背后都跟当官的有点关系。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的穷老百姓,根本就没机会。而且啊,有的村子干部直接把政府给的电脑、货架这些设备都拉到自己家里去了,完全不管我们这些开店做生意的死活。”
李晓阳听后,十分诧异,追问道:“还有这种情况?据我所知,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政策要求每个村都得有相应的网点,设备不在店铺里,这怎么能通过验收呢?这听起来不太合理,也不太可能吧?”
李法山一听,越发激动起来:“哪有你想得那么正规,有的村子连个商店都没有,要那些电脑、货架有什么用?还不如给我,我还能好好利用起来做点生意。我这店铺规规矩矩开着,却得不到一点政策支持,这不是欺负人嘛!”
李晓阳这下终于明白了李法山的不满根源。原来是他看到一些村子本身没有小卖部,却占据着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名额,而自己所在的村子有四个商店,却只有一家获得了配送服务的名额。政策虽说是要求全覆盖,确保每个村都有网点,但在名额分配上,李法山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李晓阳理清了思路,耐心地给李法山讲解起相关政策:“李老板,农村电子商务可不仅仅是给老百姓提供商品这么简单。它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咱们老百姓把自家的农产品、手工制品等卖出去,增加收入。同时,还要借助互联网宣传咱们本地的特色,吸引外面的投资,招揽游客,带动村子的发展。而且,对于参与这个项目的店铺和负责人,在年龄、经营能力等方面也有一定要求,这都是为了能让项目更好地运行,真正给大家带来实惠。”
李法山听了李晓阳的解释,情绪虽然稍微缓和了一些,但心里依旧不太服气。李晓阳见状,继续好言相劝:“李老板啊,您这个事儿呢,具体的安排确实不是我能决定的,这是县领导根据全县的整体情况制定的政策。这样吧,您反映的问题我回去之后,一定原原本本地跟县领导说一说,把您的诉求反映上去。看看后续能不能想办法,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给您争取一个名额。您放心,我肯定会尽力的。”
李法山听李晓阳这么说,这才终于被安抚下来。他向李晓阳要了电话号码,方便后续沟通,然后带着一丝期待,离开了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