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南下风险

第205章南下风险

方明澈宣布的福利买房政策,很快就形成正式文件、盖公章贴在了办公室的布告栏。上头加了特地标红的一点:此项福利每人|每对夫妻有且仅有一次机会。

他差点忽略了。不加这一句,每次买房都来借钱。那旅行社的流动资金都要告罄。

韩梅贴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围过去看。这会儿要准备出车接团的导游、司机也都还没有出去呢。

如今有两间大屋给导游和司机当办公室,几个资深的有办公室。其他人也可以坐靠边的沙发。比之前在华侨公寓好多了。之前回来想歇歇都只能去会议室。会议室如果在用,就只有做开会的人的位置。

宁安安摸摸下巴,旅行社是1979年12月1日正式成立的。她是1980年初入职。满五周年,那就是等她从欧洲回来后半年。

那会儿她月入肯定比现在的300左右要高。邱音回来,至少能干个副社长了吧。虽然一东一西要缓一缓,但上海其实还没有正社长,只有个副的。首都这边更是副的都没有,是方老师自己在管事。

那至少还需要两个社长、一个副社长才是。而且,副的将来也是有希望去洛阳、西安转正的。她觉得四个名额,自己还是有机会争取的。资历她没问题,关键是要有组织、领导能力。

这个,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才知道。总之,机会她是有的。

那么1985年,她可能达到500元的月入(假设岗位收入不增加的话)。可以借24个月的月入,那就是12000元。嗯,不错,那她到时候肯定就买得起四合院了。

听到她说这个话,谢娉道:“那首先得有四合院出售才行。这可得天时地利人和都占齐。不然,方老师能急吼吼的负债15万都要赶紧买?”

如今公认的,方明澈买四合院以及其中的好家具与进口家电,负债15万。华侨公寓的家具、家电负债3万。

众人纷纷点头,那可不就是因为合适的四合院难得么。听说之前还有过一次机会,就是搬到华侨公寓之前。但当时的十几万,直接就把方老师吓退了。他那会儿压根不敢欠这么多债!

所以,又遇上一套,哪怕没有之前那套保持得好,他也忙不迭的就凑钱买下了。

韩梅道:“我觉得如果不是想买邱音那样的一进四合院或者是多买一套,再等三四年,我可能都不需要借这个钱了。”

真的,她一年能攒3000。如果只是买团结湖小区50多平的小房子,她自己都能一次性买得起。这就是她们拿这么高收入的意义所在了。

宁安安道:“到时候你难道目标就放在那么远、那么小的房子么?”

韩梅道:“可如今整个首都在卖的商品房就只有华侨公寓和团结湖小区的房子。剩下就只能等着那些住老平房的人一间、两间的往外卖。大杂院,我从小住到如今,真的是住够了。一点隐私都没有!至于华侨公寓,那总价高不说,还几年都没一套卖出来。就是有,能轮到我啊?”

大姐和姐夫一直都住在里头,就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呢。大姐买家具、家电的时候就说了,买这么好就是为了以后华侨公寓有房空出来,第一时间下手买下,然后整体搬迁。

谢娉也道:“可供选择的房子确实太少了。”

旅行社中层(组长、办公室主任)及以上的人如今担心的,都不是三四年后买不起房,而是很难遇到合适的房子。他们的收入,都和七个手工艺品专卖店挂钩,少的都有三百来块。

再攒三四年,怎么都能有万把块。再加上还能借7200左右,真的不用担心钱不够。要愁的就是没有足够供挑选的房源了。

听她们几个中层聊得起劲儿,一旁刚入职不久的新人心头也忍不住盘算开了。

他们转正以后,加上海内外的手工艺品专卖店的提成,也能有百八十块。比在其他单位强多了!再过个五年,就算收入和职位都不动,怎么也能攒个4000左右吧。再加上能借2000左右。虽然不够楼房的一整套房,但买两个单间没问题了。

而且,怎么可能五年下来职务和收入都不涨呢?韩主任招聘的时候就一直和大家伙说,旅行社正在扩充之际,干得好的升职加薪很快的。

于是,一个个也都心头火热起来。也觉得没有足够房源可供选择是个问题呢。

林嫣今天上午没课,这会儿在办公室里。她看外头讨论得热闹出来听了听,觉得明澈说这个福利能让员工更有归属感果然是没错。

虽然他们不能像国营和集体的单位直接分房子,但是他们给的工资和奖金高。又有这个借钱买房的福利在,大家过几年真的是可以买得起房的啊。

旅行社几乎全是年轻人,这么算来大家伙30岁之前都能买到自己的房。她现在没什么感觉。但放到之前,如果能30岁前买到房,她也是会兴奋不已的啊。

她道:“单位福利房只要产权在手也是可以往外卖的。另外,我听到明澈和老王聊天的时候说起,国家之前收回了一些房子,是无主的。这种,产权在房管局手上。可以问问怎么跟他们去买。虽然如今房子少,但能一次性拿钱出来买得起房的人也不多。”

也可能是解放前就跑海外去了,手头没有新中国发的房本。

1949年10月以前的房本,是收不回房子的。古大爷能收回,是因为50年代他拿到了新房本。80年代归还被占房屋,统一只认新中国的房本。

众人想了想老板娘的话,有道理啊!那大四合院华侨喜欢,还有很多达官显贵喜欢,可能很难流入市场。但自己要买的本来也不是占地几亩,要十多万才能买得到的大院子。那流入市场的房子,自己等人就是很有竞争力了。

林嫣看看墙上的挂钟,“好了,时间差不多了。该做什么做什么去吧!”

她就是故意让韩梅提前了五分钟张贴出来。不然,一会儿那些司机、导游到点出发的时候,该心思浮动了。

老板娘发话,而且上班时间确实到了,办公室聚集起来的人群很快就分散开。

然后林嫣就直接进了后头的偏院。她就是为了来看看张贴正式福利政策的反应,才到第一进的办公室来的。上海那边自然也是电话联系,同步进行的。估计员工的反应都差不多。

这会儿,颜颜和方健三兄妹都上学去了。一早,畅畅吃过早饭、睡着回笼觉,被方敏抱着坐在小货车后座带到这边来承欢膝下。公婆这会儿应该都在那边。

育红班是专为了双职工家庭没人带孩子开设的。中午管饭,还要照顾午休。但小学生不在此列。如果家里没人做饭,可以在学校吃食堂,午睡是没人管的。有人做饭就自己回家吃。

方健三兄妹和颜颜都是回家吃,就是回四合院吃。

明澈说大家都在四合院吃,反正请了做饭的大姐。大家一起吃饭,也算是碰一下头。他们一家就吃单锅小炒嘛。其它员工吃伙食团的大锅菜。

老人家是比较在意团聚的。不然二老千里迢迢的进京,一大家子还分开成两处、三处吃饭、睡觉,心头肯定不乐意。

这样也比较省事,尤其是省方母的事。不然,她还得一天到晚给老的、小的做饭。如今她活儿就轻省多了,洗衣服也有洗衣机。

至于买菜,那是不用去的。朱大海他们会每天给送过来的,肉、菜、蛋、水果.四合院这边吃饭的人多,一天几十号人。也是一个达到起批价的数量了。

所以,方母如今没事也就在四合院这边帮忙。大多数时候也是帮着照看那个小百货柜台。方明澈说给她也开40元一个月的工资,那个柜台就专门交给她看。老头子就负责开车去进货的事。

如果有人预约了要用洗衣机洗衣服,那方母就留在小偏院收那个钱。看柜台的事,就方父兼顾。

方母乐得很,说她一辈子也没有领过工资。如今也正儿八经到点就过来上班了。

她的班轻松得很,就是客人要买东西,收收钱而已。然后进了货回来,她给摆一摆。

方父很想说,‘没你,我一样干得了。’但知道这是小儿子乐意给他妈挣一份工钱,便没有说什么。这样也好,省得他要走开上个厕所啥的,还要喊人来帮忙看着。

二老这班上得都还挺开心就是了。尤其方母,这回面对每个月有退休工资的亲家母,也不会再艳羡了。她也按月有收入,还戴上手表了。说到底,还是她家老二有出息,她才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啊!

林嫣也觉得这么安排挺好的,比直接给钱养老好。确实公婆年纪都不算多大,让他们什么都不做了可能不习惯。但是又要确保不让他们太过操劳。

而且这样一来,侄儿侄女那里的花销,他们能出的也会自己就出了。不用每次都来找他们两口子开口,这样彼此都省事儿。

畅畅已经睡醒了,正倚靠在敏姐怀里开眠。见到妈妈就抬手讨抱,窝到她怀里来。

方父听林嫣说了他们这个借钱给员工买房的新福利,忍不住好笑,“这简直是望梅止渴,一杆子支到三年多以后去了。”

方母也道:“就是啊,自个儿还欠那么多钱呢。倒是大包大揽要借钱给那么多员工!回头一拥而上,你们的钱凑手么?”

林嫣道:“不会一拥而上的。华侨公寓买不起也买不到,团结湖小区那种又远还没有小区环境。只能分散着买!”

过了一阵他们又听到韩梅说的,宁安安之后要去欧洲接替邱音,可能要在国外买房。

两人眼都瞪大了,“那怎么买得起?”

虽然在国外干,开的工资高。但人家房价也高啊!

方明澈回来吃饭,听到了就给他们解释,“国外有首付三成,然后按月分期付款的政策。”

方父盘算了一下,“如果每月要还银行的钱跟房租差不多,那还是很划算的。”

“是啊。”

方明澈吃过午饭,眼看畅畅午睡去了。便从包里掏了几包瓜子出来,“来,都尝尝。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傻子瓜子,我托人从安徽带来的。这是年广久奔走多个主要瓜子产地,最终博采众家之长,创制出的奶油香型瓜子。”

方健、方芳、颜颜、康康吃过都说好吃。

“是好吃啊,不然怎么能有那么大的销量?”

方父也嗑了几颗来吃,“还非得从安徽带来啊?如果首都好买,我都可以进一点货放这里卖。”

方明澈又从包里拿出一张《芜湖日报》,带瓜子的人顺道给他捎来的。这是刚过去没几天的9月5号的《芜湖日报》。

方父拿过去看,“哟,他上报纸了啊。”

“是的,9月4号芜湖副市长、《芜湖日报》总编辑以及市工商局、公安局两位副局长一起到他家去。给他吃了定心丸,鼓励他把品牌做大、走出去,给芜湖争光。第二天这篇《货真价实的‘傻子瓜子’》就见报了。所以,爸你想进货,应该很快就能在首都的各大百货公司、供销社进到了。”

这就是官方明确支持了,要打造地方明星品牌。日后,‘傻子瓜子’果然成为了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第一张名片,年广久也成为了改革开放里程碑式的人物。

方父听了也很安心,民营企业这是首次被官方大鸣大放的支持了。

方明澈知道事情还会有起伏,但这会儿没必要说出来让老头子担心。

转眼到了国庆,旅行社的外国游客往往不喜欢这一天去和众多的国内游客挤。旅行社就索性放假了。

方父道:“别说他们,我都不想今天去挤。”

他和方母早上过来上班,看到那个人山人海的场景,赶紧绕道后面的胡同走过来的。

今天学校都放假,所以一大家子都在这边。

方明澈对方健道:“也不知道你们爸妈秋收的进程如何了。”

方健三兄妹都挺关注这个事儿的。爷爷打过几次电话回去,都是让他们爸妈秋收了就赶紧上京来,说首都有得是机会。

他们父母已经决定秋收之后就把田包给别人,要进京来了。

方父道:“你打个电话回去问问不就知道了。”

村支部前段时间安了电话,这可就方便了。支书主要也是为了方便大米加工厂联系生意。不然不会舍得大几千的入户费的。而且,他还赊了一半的帐,以后账上富裕了再给。算是邮电局支持乡镇企业。大米加工厂这两年生意都还可以,方明澈的一千块已经翻成了一千四。主要第二次追加投资,他放弃了。方父前后投进去六百,都翻成了一千了。说是今年年底能拿一部分出来分红。

这个投资,村里是占了大头的。盈利的钱,全体村民开会。过半的人同意,安装了一部电话机。确实联系生意用得上,之前因为远一些的村子没法联系上他们,就丢过些生意。

而且,村里读书的、做生意的、北上南下打工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了嘛。村子里将近一半的人姓方,这也出来不少姓方的了,肯定有电话更方便。自然不会拦着安电话了。

再说了,按支书书说的,如今全公社就邮电局有一台公用电话。回头知道他们这里也有公用电话了,肯定很多外人来接打电话的。这里可以慢慢把入户费给赚回来。

果然,安上之后十里八乡的人都过来接打电话,骑着车或者直接走路来。全公社那么多人的嘛,邮电局那里又远还要排队。如今一天十来块的净利润还是有的。

照这个速度,过两年就能回本了。

前几天,支书还给方明澈打过电话来。说了一下他那一千块捐资助学的情况,具体的明细他已经让出纳把复写纸写的那份寄过来了,应该过两天就能到。

一千块,还剩下几十。毕竟由村到乡、再由乡到公社,然后到全镇,囊括的助学范围越来越大了。如果今年年底分红不多,那方明澈就需要再追加一笔捐款。

这倒不是什么大事,只要钱实实在在用在了那些贫困学生身上就好。

方父这会儿让方明澈打这个电话,自然是要让他对兄嫂的到来表达一下欢迎的意思。要不然,从头到尾都是他这个做老子的在打电话。

如今一大家子能在首都过这么好,主要还是因为小儿子。他不明确表态,他哥嫂心头不能那么踏实。

方明澈也知道这个意思,“一会儿吃过午饭打吧,那会儿他们也才有空接电话。”

既然是做好人,不如做漂亮点,让哥嫂心头舒舒服服的来。别回头他也付出了,兄弟、妯娌之间还疙疙瘩瘩的。

他笑了一下,“我大哥两年前就说要练习普通话,练得如何了?”

方父撇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方健和方芳讪讪的。他们知道要来首都读书之后,就天天跟着广播练习。连康康都是如此。

他们三个学得都还挺快的。但爸妈学得真的是有点慢。

说到这茬,他们爸还振振有词的道:“学语言就是娃娃学起来最容易。年纪大了,反倒没那么容易。你们爷奶所谓的普通话,也不标准嘛。”

事实也是如此,方父、方母这回来长住了四五个月,这才渐渐去掉了一些乡音。他们卖东西,都主要是依靠明码标价,没太多语言交流的。

也是因为如今抓盲流不严了。如果是方明澈和颜颜刚来那阵,二老这个水平是肯定不能蒙混过关的。如今嘛,大家都知道他们早过了介绍信上探亲的日子。

但是,如今那十年互相揭发的风气已经淡化了很多,而且街道办很多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露宿街头或者睡桥洞的,就不会有人管了。

这一家子要是真回去了,大杂院里袁家和肖家估计比谁都怄。毕竟,两家的儿媳妇单是做他们一家五口的衣服,就够撑起半壁江山了。

吃过午饭,方明澈果然打了这个电话。

支书在高音喇叭里喊道:“方明华、袁淑芬,接电话——”

然后他问道:“你是过五分钟打过来还是怎样?”

方明澈道:“支书,咱俩唠几句啊。村里一切都好吧?”

这是村里前些天安电话后,他头一次打回去。一听支书这话音就是有话想跟他说。不然,何必这么问呢?

甚至,支书想说什么,他也能揣测个一二。

支书道:“明澈啊,你接走了父母又接走了侄儿、侄女。听你兄嫂说,等秋收之后他们也准备要上京了?”

“是啊,一家人最重要是整整齐齐嘛。不过,哪怕我们都在首都,但我们家的根还有祖坟还在村里的。过年,我们家的人肯定要回去祭祖。”

别人不说,老头子肯定是要回去的。他说无论如何,不能绝了先人祭祀。反正现在给他们买卧铺票也方便。虽然时间长,但直接坐到乐山火车站,也不算太折腾。

支书道:“村里虽然开了一个大米加工厂,但如今劳动生产率上来了,吸纳不了那么多的富余劳动力。你那里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

听说如今南下打工的,如果不是一群人抱团,失踪了都没人管呢。村里的人,听说广州遍地都是黄金。都想出去打工呢!

与其让他们去没有人生地不熟的广州,还不如让他们去投奔方明澈、方明峰呢。这样他和村里的老人也要放心些。

方明澈道:“支书,我不是没有给指出过明路啊。我上次回来就说了,我这里收会开车、语言能力强的。但最后自己跑去学了开拖拉机,跟着我进京的也就明成和韩平两个。至于说语言能力,不说外语,至少把普通话学好吧。明峰哥当初进京来找我,也是把普通话好好练过的。”

虽然说带了些广东那边的腔调,但用没用心一下子就听出来了。至于他父母、兄嫂,那是至亲,旁人肯定不能比的。

他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那些人还不主动积极一点。那到了首都,做事也不会主动积极的。他可不打算大包大揽。

“支书,我奉劝你也不要大包大揽。管得好是应该的,管得不好就全是抱怨。拉扯同乡,我并不抵触。但总不能是同乡,我就拉扯吧。就是你,大米加工厂进人你也是秉公办理、择优录用的吧。”

方明澈自觉自己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想来京城投奔他不是不行,至少学好普通话,表现出一点诚意。不然就指望着来了,他管吃管住,还包找到满意的工作?

支书也听明白了,但明成、韩平还有方敏都是一个月只寄了10块钱回来。方敏一个月挣30大家都知道。估计那两个收入也高不到哪儿去。这真是不如南下打工了。

支书隐晦的问起,方明澈道:“我也是一个月只给我父母10块钱养老钱啊。至于韩平、明成挣到钱没有,没挣到他们夫妻两地分居都要来啊?”

不过,韩平和明成都私下问自己借钱,准备要买房了。就邱家在隔壁再隔壁大杂院、回头会空出来的三间屋,房东想给儿子在外头买楼房,准备卖掉筹钱。

他俩想合买下来,一人一间半,中间自己隔一下。这样就有机会和家里说,把媳妇儿和孩子接来了。

他俩钱要差一些,准备找方明澈借。这不是之前贴的福利政策,纯是基于私人交情借的。

方明澈已经答应。除了生老病死的事就是买房子最重要了。他们差的那点,对他也不算什么。哪怕他自己也还负债,挤出一两千给他们也不成问题的。

支书听懂了,方明澈就是不想大包大揽。明成他们寄回来的钱不多,估计也是在首都大家伙儿商量过的。

方明澈不想村里人尤其是姓方的觉得,他姓方就有义务照管族人。但其中主动、积极的或者说懂事、灵活的,他还是乐意提携一下的。

其实,关于南下打工赚钱的消息传来之前,村里人是没觉得一个月三四十,寄回来十块钱少的。但就是有人从南方回来,说得那一方遍地黄金似的。这么一对比,去广州挣百八十,肯定比去首都挣三四十强啊。

方明澈道:“支书,南方现在真挺乱的。一个两个想去的那种,你最好是拦一下。别回头腰子都让人给嘎了。那可是一辈子的事,相当于半残了。我听明峰哥说,广州火车站的空地上,密密麻麻睡的都是人。真是遍地黄金,那些人不知道去捡啊?那从广州回来说得花好朵好的人,没准就是回来骗人的。”

南下打工没问题,但最好等第一次严打之后再去。那会儿广州、深圳治安都好多了,至少关内过得去。这会儿,还是缓缓吧。

方明华和袁淑芬跑到了,支书把话筒递给他们。

“喂,老二啊,老的、小的都没事吧?”方明华急急问道。

“都没事,我就问问你们秋收的进程如何了?这边也好给你们做些进京来的准备。大哥大嫂身量都没有变吧?阿嫣说让裁缝看着日子给你们做两身衣裳。”

方明华道:“你别说,我俩还真有些犯愁。”

老的、小的去了,弟媳妇把穿的衣服都给他们准备的妥妥当当的。但他们只是哥嫂,可没那么理直气壮。正商量秋收了,是不是去做一身新衣裳穿着上京呢。

但是,又怕在他们这里还不错的新衣裳,到了首都还是拿不出手。那不就白花钱了么。

方明澈道:“没事,这头回啊,让阿嫣给你们拿主意选款式。以后你们就自己做好了。”

“哎,好的。”

方明澈把欢迎的意思隐晦的表达了一下,就把话筒递给了几个孩子。他们暑假就来了,三个月没见过爹妈了。

等三个孩子都说了一阵,方父道:“好了,康康,你爸爸妈妈很快要来了。有什么话到时候见了面当面说。”

别当打电话不要钱啊!虽然是你们幺爸出,但也是要出的。这可是长途电话。

等挂断电话,方明澈打给方明峰,那边也安电话了。

“明峰哥,有人回村把在广州打工说得花好朵好的。你打回去和支书还有想去的人说说吧。我怀疑,里头有鬼。”

方明峰道:“哪家的啊?祖坟、妈老汉儿都不要了嗦?真是替什么团伙把人哄出去的,他一辈子不回来了?”

他一急,方言脱口而出。

“我怀疑他已经深陷其中了。南方这阵子,真的有点乱。实在不行,要不咱们再喊几个勤快的来首都?”

“行!”

方明峰挂断之后,立即打回去把他在广州和沿途的见闻说了说。支书开公放,喊了那几个想南下打工的来听。

“我不是说你们去一定不会有好的发展,一定会上当受骗。但是,我跑那条线的老司机了,我都不敢这会儿贸然南下。等一等吧,等整顿过治安再说。明澈都说了他需要什么样的人,你们还置若罔闻。人家韩平和明成都准备借钱买一间半屋子接婆娘、娃儿上京了。”

他之前是坐飞机去的,坐飞机安全得多!客车、火车才容易出事。

方明峰点到为止,最后和方明澈商量了一个名单。让支书问问这些人要不要到首都来。要来,这次就和方明华、袁淑芬一起来。

支书道:“好的,我知道了。”

秋收之后,和方明华、袁淑芬一起进京的人就多了起来。韩平和方明成的婆娘、娃儿是原本就要来的。然后还有六个跟着来打工的。有些是方明澈他们商量后喊来的,有些是自己要一道去的。

当然,都是硬座。方明澈本来也没打算给他哥嫂开介绍信买卧铺。他和颜颜当初都是硬座来的,他们两个青壮肯定也不会有问题。老的、小的,有条件了可以卧铺,青壮还是算了。他们自己也不舍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