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御龙篇.3—笔记代号:阿尔法.1【CodeAlpha】

四月十五日星期六天气晴转多云

在已经进行过的两次游猎中,代号为“海莲娜”的机体不仅带回了植物样本,还将一些环当地环境中小生物一并带回,这令我倍感欣喜,看起来廖似乎并不了解这些小动物的宝贵,但我会找个机会告诉他这些小动物的重要性,它们每一只的价值都不亚于带回来的恐龙。

在一次灾变期间,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化导致大量中小型动物类群消亡,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石物种。尽管当下仍有全球仍有数百种被饲养以供食用,观赏和其他用途的中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但相比大灭绝前的生态情况,我认为现在缺少了大量基石物种的食物链就像摇摇欲坠的纸牌屋,华而不实,哪怕是风吹草动都有崩溃的风险。

在前面描述道的那种情况下,这些来自史前的小生命显得格外重要,不仅仅是补充一些生态位的空缺,它们中的一些甚至可能是当今已灭绝生物的先祖类群之一,我十分确信,它们体内蕴含的基因奥秘价值绝对高过现世任何收藏家手里的的翠玉珠宝。

这两周来,我一直呆在工作室设计我们现有物种的栖息地蓝图,长时间的工作令我的视线感到更加昏花,但好在我的付出换来了回报,这也要感谢动物保育行业和古生物学的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资料。我们近八成的物种已经适应了我们给它们所设计的生存环境。乐观的来看,我们距离成功繁育再现生物已经更近了一步。

美中不足的是我们仍然有损失,一些无脊椎动物,比如侏罗纪一种的大型古蜓。因为没办法适应当下的大气,在我们释放出来的几十分钟内就死去了。这很相当令人遗憾,但令我困惑的是,同样隶属昆虫纲,来自三叠纪的样本却给了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它们很好的适应了当下的大气。我或许需要等到一只死亡后通过解剖才能了解原因。

这种来自三叠纪的物种属于一支名为“巨翅目”的灭绝昆虫类型。我在一株三叠纪的裸子植物和它根系附带的土壤中发现了这个物种的若虫,一共收集到了二十八只,我开始将它们饲养在生态缸之中,投放了一些比它们更小的蠕虫和果蝇。但比起现代的猎物它们似乎更喜欢互相残杀,在第一次蜕皮过后只有十五只幸存了下来。我不得不将它们分开饲养,除去未知原因死去的四只。有十一只成功活到了成年。尽管不是繁殖而来,但将这些再现物种成功饲养至成年对我们的繁育企划来说是一次值得庆祝的胜利。

据化石记录显示,它们最近的亲缘物种是现代的蚱蜢。但和它们的现代后辈相比,这些再现物种的体型显得相当巨大。我测量了它们的翼展,其中最大的一只翼展已经超过了十六英寸(40cm)!经过资料对比,我发现它们的样貌非常接近于在吉尔吉吉斯坦出土,生存于三叠纪卡尼期的gigatitan,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收集到此物种的地点在三叠纪末期的北美洲,考虑到这可能是一种从未被记录的新物种。我暂且将其命名为“欧氏.非凡虫”(extratitanowen)。

非凡虫无愧于非凡之名,它们的翅膀极为巨大,其外翅有明显的凹槽区域,用于同类间的发声交流,表面覆盖着不规则斑纹用于伪装,在不同年龄阶段,花纹会随着生活的环境而发生变化;而内翅则拥有硕大眼睛状花纹,我认为这是一种恐吓手段。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体型硕大,但非凡虫的飞翔能力不俗,它们会用强而有力的后腿将身体弹起,接着扇动内翅飞行。这是相当不同寻常的,之前研究gigatitan的科学家曾认为这种昆虫因为体型太大只能进行滑翔。但非凡虫的速度相当之快,经过我的测量它们的速度可以达到近每小时30公里。相对的,非凡虫的机动性不佳,因为惯性的缘故,它们难以在狭窄的地方进行转弯等动作。但在考虑到其生活在林顶层,这样的速度应该足以摆脱掠食者来找到一个藏身之地了。

非凡虫的前肢非常有意思,比起它们的近亲蚱蜢其结构更接近螳螂。其内部长满尖锐的倒齿,可以紧紧的钳住猎物,根据它的体型,我认为它的体型足以将一些小型树栖小型脊椎动物纳入食谱。但另一项事实再次证明了非凡虫的不同之处。非凡虫实际上是一种杂食动物,我曾不止一次观测到非凡虫啃食生态箱中的植物,并且根据一次意外的小插曲来看,它们似乎非常青睐现代的带甜味的果实,有一次廖在吃零食时喂了它们蓝莓和覆盆子,它们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但我不认为这些史前无脊椎动物具有代谢现代果实中含有糖分的能力,所以还是暂且不要喂它们甜点比较好,即便它们看起来很喜欢。

但这也表明了一点,相比它们的前辈。非凡虫的生态位已经不同以往,它们需要接受更多样化的食谱和有更多敌对策略才能在脊椎动物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我观察到,这些昆虫似乎对来自上方的闪烁阴影格外忌惮,当我播放录制的翼龙鸣叫时。这些非凡虫全都紧贴着最近的攀附物,一动不动的姿态————这与蛾子的对敌策略相当相似。我认为这表明非凡虫所属的巨翅目物种已经从曾叱咤风云掠食者,转变为了被追捕吞食的猎物中的一员。

或许非凡虫看起来很像一只古怪的螳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的生态位不同于现生的任何一种昆虫。尽管如此,它现在仍然是作为我们雨林生态系统中顶级无脊椎类掠食者的最佳候选。

由海莲娜收集,同样来自三叠纪的还有一批两栖动物。这些两栖类不同我所见过的任何一种蛙,蟾蜍或是蝾螈。比起两栖类,它们更像一种饮食过量并且发育不良的鳄鱼。它们的背部相当粗糙,上面还有不少凸起,似乎是为抵抗干燥环境而演化出来的。

经过我的初步检查,这些动物属于一些名为“离片椎类”的已灭绝两栖动物。它们的家族曾在卡尼期洪积事件时繁盛一时,但很快就因为水栖爬行类的崛起而衰弱了。我在考虑将为这些两栖动物,以及其他已经无法适应现在外面气候的动物们单独建立一处场馆。但就现在来看,一处没有观赏鱼的喷泉就能让它们安顿下来。

这里必须提一下,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世界对于一些再现生物来说已经过去了上亿年的时光,这段时间让世间变化了太多,我们将它们从灭绝的边缘带回来的行动并没能改变它们的命运。但同时我观察到,年代愈靠后的物种对现代适应力愈强,我们从三叠纪带回的裸子类植物存活了三种,而侏罗纪的裸子类则有八种。廖说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少量大型动物的早期年代来确保安全性,但在我看来,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经过查阅古植物学资料,化石显示至少在白垩纪晚期,我们这个星球上现在所具有的植物类群就都已经存在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我的朋友同意白垩纪去探险了,在大众印象中侏罗纪是爬行动物王朝的鼎盛,但岩石中的骸骨告诉我们,真正的群秀精英在白垩纪才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