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谁是真命天子

“本官的督标有两千人马,驻扎抚宁卫。”王永吉沉吟片刻道,“可即刻调来交给田公公。至于诸位王爷,只有定王在临榆县城,其他人下落不明。”

田存直拍着胸脯保证:“请冯抚台转告陛下,臣必保定王周全!”

此时,天津制将军府中。

李岩与红娘子相对而坐,手中各执一份诏书。烛火映照下,两人的神情都显得格外凝重。

一份来自李自成,召李岩入京,准备攻打山海关;一份来自朱慈烺,令红娘子设法留住李自成,不使其北上攻打山海关。

朱慈烺在给红娘子的诏书中,还对李岩大加赞赏,称其才智不下诸葛武侯。这番话若是传到李自成耳中,不知会作何感想。

夫妻二人相视良久,都在思索该如何抉择。

“夫君”红娘子正欲开口。

李岩摆了摆手,示意她不必多说。他自然知道红娘子是想为朱慈烺说话。

这已经是朱慈烺第几次给红娘子送信了?三天两头就有令旨从大沽口送来,而红娘子每次都会以密折形式回复。信使往来频繁,这让李岩心中难免生出几分不快。

案几上的茶水已经凉了,李岩却浑然不觉。虽说这些往来书信内容都颇为正经,但作为一个男人,他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相公在想什么?”红娘子轻声问道,她端着一盏热茶走了进来,将已经凉透的茶水换下。

李岩抬头看了她一眼,目光中带着几分复杂。烛光下,红娘子的侧脸显得格外柔和,与平日里那个杀伐决断的女将军判若两人。

“我在想,这大顺的江山怕是要变天了。”李岩苦笑着说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面。

令旨上的内容让他心惊。东虏入关已是箭在弦上,而山海关这个咽喉要道却被大明牢牢掌控。一旦李自成在北京城下遭遇东虏而惨败,那位据守大沽口的朱家太子,恐怕就要坐收渔翁之利了。

“皇爷现在的处境确实不妙。”红娘子在李岩对面坐下,轻声说道,“城中百姓对皇爷的怨气越来越重了。”

李岩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如今的李自成因为搜刮钱财,早已成了天下士大夫的眼中钉。若是再丢了北京城给鞑子,那可就真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房间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窗外传来士兵操练的声音。

“相公。”红娘子打破沉默,“这次你去京城,最好能从皇爷那里多要些人马和红夷大炮来。”

“你想打大沽口?”李岩皱眉问道。

红娘子摇了摇头,长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就算再加一千人和几门红夷大炮,咱们哪儿能轻易撼动大沽口啊。我是想趁着皇爷还有实力的时候,多积攒些本钱。”

“你对朱慈烺就这么深信不疑??”李岩的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满。

“朱家太子说得没错,皇爷现在确实进退维谷。”红娘子叹了口气,“城中百姓怨声载道,各地流民四处作乱,连带着咱们这些将领也跟着背上骂名。”

李岩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随着他的脚步晃动。

“这次皇爷一定会强攻山海关,咱们劝也没用。”他最终停下脚步,语气中带着无奈。

“为何?”红娘子追问道。

“李过和陈永福已经上奏说吴三桂的精兵都调去天津了,还说吴三桂本人也在那里。”李岩苦笑道,“以皇爷的性子,肯定会想着趁机拿下山海关。”

红娘子沉默片刻,望着李岩道:“那我该如何回复千岁爷?”

“就说我们尽力而为,剩下的就看天意了。”李岩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

“相公。”红娘子站起身来,走到李岩身边,望着丈夫的眼睛,“要是皇上真打算放弃北京,你就请命留守断后。到时带些人来天津与我会合,咱们一起投奔大沽口。”

李岩点头叹息:“但愿朱家太子真如你所说,是那真命天子。”

正武带着红娘子的密信来到大沽口外的海沙岛上。

“轰!”一声巨响传来,震得正武耳膜生疼。自从登上海沙岛,这样的轰鸣声就没断过。也不知是在试射火铳还是火炮。

岛上的气氛紧张而忙碌,到处都是操练的士兵。朱慈烺正在给红娘子写回信,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

正武看着这位年轻的太子,心中暗自惊叹。这位抚军太子年纪虽轻,却能在天津一战中大败两万大顺天兵,还活捉了红娘子,确实不简单。

“写好了。”朱慈烺将信装入信封,交给黄小宝转交给正武。他抬起头,目光如炬:“现在天津卫谁做主?”

正武恭敬答道:“李公子已经离开,现在是红娘子和小人做主。”

“兵力如何?”朱慈烺继续追问。

“两千人左右,大多是红娘子的老部下,还有一些是在天津卫补充的。”正武如实回答。

“轰!”又是一声巨响。

朱慈烺嘴角微扬:“瞧,火铳兵正在进行射击演练。本宫现在有一千五百名火铳兵,都是些好汉子。”

这支火铳部队是朱慈烺的王牌,是抗击东虏的秘密武器。由郝摇旗部和俘虏的流贼老营兵组成,还从净军和沈廷扬那里抽调了一批精锐。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进行严格训练,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武英殿上正在举行庆功宴。殿内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似乎要将外界的纷扰都隔绝在外。

李自成端坐在龙椅上,脸上带着几分醉意:“朱贼父子的座船都烧毁在卫河中,想必已经喂了王八!红娘子立了大功,朕要封她做伯爵!”

这消息自然是假的,是为了稳定人心。如今的北京城内,已经不是当初那般盼着闯王来的景象了。百姓们无不怀念大明的统治,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对大顺朝的抱怨声。

李自成心知肚明,但他必须在东征前稳住局势。殿下众将领纷纷附和,觥筹交错间,却难掩各自眼中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