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山不转水转
藏经阁是崇福寺最隐秘的所在,里边包含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
所谓三藏,乃经、律、论。
经藏,是佛陀在各种场合中讲述过的经义,又分大乘和小乘,大乘又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
大乘佛经,讲究普渡众生,不仅自己解脱,还要帮助他人觉悟。大乘佛经认为,一切现象皆无自性,众生皆有成佛的潜质。
小乘佛经,追求个人解脱,证得涅槃,更注重戒律和禅修。
简单理解,大乘佛经更开放,小乘佛经更严格。
律藏,是僧人的戒律和生活规则;论藏,是对佛经的进一步解释和注释,有点像儒家对四书五经的注解。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唐僧,唐三藏,这个三藏就是经、律、论。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部书叫《后西游记》,作者待考,讲的是唐僧取经回到东土后,真经被歪曲了,于是,唐宪宗、穆宗年间,小行者孙履真,猪八戒之子一戒和沙僧弟子沙弥,协助大颠和尚唐半偈再次重赴西天,求取真解的故事。
这个真解,就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三藏中的论。
南宋陆九渊说得好,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崇祯帝把自己参加华山论剑的过程,原原本本地和浴光老和尚说了一遍。
浴光老和尚心中了然了,看来崇祯帝是被厂卫耍了,除了得了一个空头的武林盟主称号之外,什么也没得到。
“六扇门的座首,可去了华山?”浴光老和尚问道。
“朕不认得他。不过,现在朕倒是可以派人,直接踏平了他六扇门!”崇祯帝气道。
“宗主不必了。”浴光老和尚沉思道,“六扇门那边老僧一直派人在盯着,座首和他的手下,已经半年多没回来了。其他人,都作鸟兽状散去了。现在六扇门一片衰败,已无人烟,开始拍卖了。”
“拍卖?谁这么大胆!”崇祯帝拍了一下桌案,“有人拍卖,就说明背后还是有人!”
浴光老和尚思虑了半晌,待崇祯帝消了点气,回道:“宗主,您也知道,六扇门虽然借着三法司衙门的名义,但也仅仅是占了房屋地皮,上缴租银罢了。这过了年,六扇门座首和他手下迟迟不露面,又由于东虏犯阙,需要银子,三法司衙门催银子催得急,所以剩下的人就都散了。没有办法,三法司衙门联合上书朝廷,请求拍卖六扇门。最后,准了。”
“准了?谁准的!”崇祯帝怒道。
“宗主息怒。”浴光老和尚给崇祯帝推了一杯茶,“现在紫禁城里,代替宗主您的那位。”
“这么大的事,王承恩也不想想先问问朕,就让那位做主了?”崇祯帝不解道,“这也太大胆了!”
浴光老和尚心道,袁崇焕下狱,这么大的事,那位都敢做主,更别说什么拍卖六扇门房产的小事了。宗主连袁崇焕的事问都不问,反倒却因为拍卖个房产,这么气急败坏。还是年轻啊!
“宗主,这也不能怪王老公,他联系不上您,派一个姓胡的中官来过崇福寺几次,留过信件。”说完,浴光老和尚走到一个架子前,打开一个盒子,拿出了一封信。
崇祯帝看了看信的封泥,完好无损,于是撕开信封,展开信,读了起来。
原来是要债的来了。
宁远兵变的时候,崇祯帝为了补上一百四十万两银子的亏空,听了田氏的建议,决定向四大鸿借贷,选择的是京城势力最大的鸿和钱庄。
当时王承恩为了帮助田氏,把话头引到了既然管民间借贷,就要有抵押上。岂料,崇祯帝未认可抵押紫禁城等皇产,最后决定,只可抵押他做潜龙时的信王府邸。
没有办法,王承恩又引导崇祯帝抵押官缺,这才算对田氏有了交代。
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田氏的背后势力是四大鸿,四大鸿背后的势力则是孔门,否则,当初鸿源的田掌柜也不会因为孔门的使者上门,就上吊自杀了。
虽然王承恩这里没有进展,但是孔门自己却做了一个局,在和周道登、胡中官签契约时,弄了个不显眼的贴黄,改了一个字,把“皇家物事抵押,只限于大明崇祯皇帝原信王府邸一处”变成了“皇家物事抵押,不限于大明崇祯皇帝原信王府邸一处”。
现在,要债的上门了,好的是,目前人家没要求全部归还一百四十万两银子的本息,而是先还利息便可。恰巧,正好赶上三法司衙门联合上书朝廷,请求拍卖六扇门房产。
于是,不知前因后果的王二麻子,没多想,就准了。
不就是一处破败的衙门口房产嘛,又不是什么大事。
此时,针对契约的内情,崇祯帝还蒙在鼓里,但既然是鸿和要债,破六扇门拍卖也就拍卖了,总比拿别的什么抵押要强。
六扇门,现在人跑了是他们的造化,否则,人回来了,厂卫也得处理了他们。
有能耐你六扇门座首,带着那半部《连山》,一辈子也别露面!
山不转水转。
信看到这里,崇祯帝的心反倒是平静了,于是向浴光老和尚问道:“既然是拍卖,那么可有买家?”
浴光老和尚答道:“回宗主,听闻有几家,而且势力还都不小呢!”
“哦?”崇祯帝就怕没人买,于是展颜道:“哪几家?给朕说来听听!”
一跟钱沾上边,这崇祯帝的脸可变得够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