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辽东的重要军情
第399章辽东的重要军情
听到鲁锦对于专利权的要求,如果自己找工匠试制成功,就有五年的独家经营权,沈荣对这个提议还是很心动的,主要是他并不觉得技术上有什么难题。
波斯的珐琅器从宋朝就有流入中国,到了元朝,因为蒙古人带来大量色目工匠的原因,珐琅烧制的技法也已经在中国传开,到元末的时候,这项技术在中国已经比较成熟了,不仅发展出了铜胎,还有金胎、银胎,不然明初也不可能诞生景泰蓝这种艺术品。
只不过从前人们真的只拿珐琅当艺术品,没人想过拿它做廉价的日用品,不夸张的说,光是鲁锦的这个日用品的想法就很值钱。
那么既然金银铜器都能制成珐琅,换成铁器应该不是问题,如果自己试制能换来五年的专利,那当然要自己来做,不过鲁锦只是出个点子,就换二十万两,沈荣就觉得有些吃亏了。
于是他又讨价还价道,“大帅,小民在商言商,若是能换来五年独家经营权,小民当然愿意找工匠自行试制,只是这样一来,这铁厂似乎就不值二十万两了吧?”
“不。”鲁锦却反驳道,“你认为搪瓷铁盆的卖点是什么?就是它作为商品,有何吸引人之处?”
“这轻便,坚固,耐用,美观?”
“不,是廉价和量产!”鲁锦当即解释道,“有铜胎珐琅在前,想要试制出铁胎珐琅确实不难,但难就难在量产,现在一口铁锅的价格大概是二三百文,铜盆就更贵了,如果你这搪瓷盆做出来比铜盆铁锅还贵,谁会买你的搪瓷铁盆?
“而且你打算用什么技法制作铁胎?铸造吗?铸造一个铁盆出来,这一个盆得有多重?如何做到比铜盆轻便?如果用锻打的话,你要招募多少铁匠,一天能敲出几个水盆?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不把价格打下来,产量提上去,你能卖出去几个?”
“这”沈荣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又问道,“那若是小民给二十万两,大帅能把这铁胎造的又轻便又快吗?”
鲁锦当即道,“每天至少生产五六百只,价格只有几十文,加上你的珐琅烧制,成品也不到一百文,这样一年你至少能生产20万个。”
“成交!”沈荣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一年二十万个铁盆的产量,价格却只有铁锅的两三成,这么便宜肯定能够大卖。
鲁锦这边也不亏,如今铁厂已经装备了水力轧钢机,能批量生产薄钢板,等三座铁厂全部投产后,生产出的铁甲每个月都能换装一个军,最多一年,他就能让五个方面军全都披上制式铁甲。
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一年之后铁厂就无工可做了,得停产,生产出来的钢板也无处可去,铁厂的工人也得跟着失业。
鲁锦当然不能看着铁厂倒闭,现在钢板已经有了,他只要再把冲压机搞出来,就能把这些钢板批量冲压做成铁盆,现在让沈荣搞这个搪瓷厂,其实就是给铁厂的产品提前找个销路罢了.
见沈荣答应下来,鲁锦再次说道,“我再卖你一个建筑陶瓷厂,同样二十万两,你要不要?”
沈荣蹙眉疑惑道,“何为建筑陶瓷?”
“就是建筑材料,比如琉璃瓦,说好听的叫琉璃,说直白一点不就是砖瓦上面挂一层彩色的瓷釉吗?你当成琉璃厂也行。”鲁锦当即解释道。
沈荣闻言却担忧道,“大帅,可是这琉璃瓦,就算造出来,寻常百姓家里也不敢用啊,最多建造一些宫殿庙宇才会用到一些,这除了卖给官府,还能卖给谁?若是只为了造宫殿用,大帅还不如让工部官造。”
鲁锦却早有准备的说道,“琉璃瓦你要造,今后我会逐渐放开一些使用琉璃的限制,不止宫殿庙宇,书院官衙也可以用,当然这样销路还是有限,所以我要你再做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鲁锦用脚点了点脚下的地面,“室内铺地的地砖,你按烧制琉璃的法子来做,称作瓷砖,这个我会放开所有限制,今后民间百姓也可使用,再加十年的独家经营权。”
“成交!”沈荣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琉璃这东西谁不喜欢,想用的人多了,只是古代等级森严,不允许百姓使用而已,现在鲁锦改名换了个瓷砖,再放开所有限制,那他就不愁卖了,再加上十年的独家经营权,这生意当然可以做。
鲁锦这边也是为了懒省事,他不喜欢古代的传统建筑,采光不足,屋里不论是铺木地板还是普通石砖,都显得十分昏暗闭塞,想用瓷砖但是现在又没有,这玩意也不值得官府亲自建厂,干脆放给民间,也方便他自己使用。
“除了这琉璃厂,大帅可还有其他生意要卖?”完成了这项交易,沈荣又主动问了起来,他现在也看出来了,鲁锦是打算把他说的这一百万两全部榨干,那么最少还有一个生意可做。
鲁锦见状反而笑道,“你刚才不是还担心这钱都没了,今后没有经商的本钱吗?怎么,现在又嫌我要的少了?”
沈荣顿时尴尬不已,他家里当然不止一百万两,这也是鲁锦和他心照不宣的事情,不过鲁锦既然没有揭穿,他便主动替自己找补道。
“小民想留些钱财,确实是打算做今后经商的本钱,只是既然现在从大帅这里买到了产业,等这几处生意操办起来,还怕今后赚不来钱吗,那这一百万两自然也就不用留了。”
鲁锦点点头,“你确实有些头脑,这样吧,我就再卖一个出海经商的牌子,同样作价二十万两,你觉得值吗?”
“值,当然值!”沈荣这次丝毫没有犹豫,沈家本来就是通过海贸才赚来这么多钱,只要还能保住海贸的生意,别说二十万两,就是一百万两全砸进去他都能再赚回来,之前就怕鲁锦的官府不同意继续海贸,现在得了鲁锦亲口应允,那当然要答应下来。
不过这次鲁锦却主动提出来条件,“海贸的生意我可以给你,但你今后只能跑南洋的海路,长江口以北的地方,你不许去。”
沈荣连忙道,“这个自不用大帅嘱咐,如今北面的山东,大都,辽东,高丽,可都还在暴元手中,大帅就算不说,小民又怎敢去通敌呢。”
鲁锦点点头,“你知道就好,不过我倒是有些好奇,沈氏以前走海贸,可走过北方的航路,大都和山东就不说了,辽东和高丽这些地方,沈氏可去过?”
沈荣一听就知道鲁锦这是打算问些北方的军情民情,他自然不敢隐瞒,连忙说道。
“辽东和高丽自然都去过。”
“去了都买卖些什么?还有那里的人口,军民,习俗,是蒙古人多些,还是北方汉人多些?你知道什么说什么,越详细越好。”鲁锦追问道。
“是,小民一定知无不言。”沈荣这才详细介绍道。
“辽东如今有人口大概数十万,可能三四十万,也可能七八十万,这个小民也不知具体数目,但肯定不到百万人。
“这些人主要居住在锦州和辽阳路(辽东半岛),还有沈阳路附近,人口则是以蒙、汉、高丽还有女直杂居,这些人会说汉话的不少,除了有原来的北方汉人,其中还有一部分汉人,是以前元廷东征倭国时留下的南方汉军,他们当中有些年龄大的,现在甚至还有活着的,如今最多也不过才两三代人。
“不过那边并不富庶,而且十分苦寒,有一些耕地,大多也都是汉人在耕种,也有些汉人不以耕稼为生,大多数人反而靠放牧,打猎,采集山货为生。
“辽东的习俗上倒是更偏向汉家礼仪,有那丈夫死后,妻子做贞洁烈妇的,为当地百姓所称道。”
鲁锦点点头,‘贞洁烈妇’这个习俗虽然是封建糟粕,但确实是汉人的文化,或者说是儒家的文化,生产力低下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可不会讲那些规矩,他们的男人若是死了,留下的孤儿寡母都会被死者的兄弟收继,弟弟娶嫂子的不在少数。可辽东百姓居然把‘贞洁烈妇’这样的词汇挂在嘴上称赞,就说明辽东现在的汉化程度不低。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报,方便以后制定对辽东的政策。
“你继续说,除了这些民情,沈氏去辽东都买卖些什么?”
沈荣当即继续说道,“其实大多都是往辽东卖,他们那里造不出铁锅,也缺布匹棉花,那边天冷,没有棉衣是肯定过不了冬的,因此沈氏去辽东也多是贩卖些铁器,棉花和布匹。
“还有粮食,他们那边种地的少,粮食自然也不够吃。”沈荣说到这里还看了鲁锦一眼,这才说道。
“如今大帅赶走了浙东的元虏,断了大都的漕粮,还断绝了北方的海贸,恐怕今年辽东就更难以为继了,辽东现在应该很缺粮食。”
鲁锦闻言再次点了点头,这又是一条重要的情报,既然辽东缺粮,那鲁锦就能凭着粮食贸易在辽东站稳脚跟,组建情报局。
沈荣则是继续道,“大宗货物就是铁器、棉花棉布,粮食这三样,还有酒水,不过不多,返程时就没什么货物可带了,多是些山中的药材,如辽参之类,再有就是皮革和皮毛,都是些打猎猎来的玩意。
“有时也会买卖些牛马牲口,但海运牲口不便,一条船也载不了几头牛马,还容易晕船受惊,因此大多都是先走海路运货到辽东贩卖,买了牲口只能从陆路去往大都,再沿着京杭运河贩往沿途各地。”
鲁锦闻言顿时眼前一亮,连忙打断他问道,“你从辽东走陆路去大都运牲口?走的是哪条路?是走的燕山河谷,还是走的傍海道?”
因为是重要军情,鲁锦忍不住就说话声音大了些,把沈荣吓了一跳,等反应过来才连忙道,“回大帅,走的是傍海道。”
鲁锦又立刻追问,“傍海道现在能走牲口和商队了吗?最宽处有多宽?一年四季可有不同?可能通行大军?”
听到鲁锦这一连串的问题,沈荣顿时正色严肃起来,仔细想了想才说道,“傍海道如今最窄处也有差不多一里宽,宽处可能有五六里,商队通行自是无碍的,只是小民不懂带兵,也不知大军能不能通过。
“至于季节方面,傍海道夏季雨水多,道路十分泥泞,秋季之后就好很多,不过那时天也就开始冷了。”
鲁锦闻言十分惊喜,暗道辽西走廊这条路总算是成型了,最窄处也有五百米宽,这样的宽度已经足够大军行军,怪不得徐达会在这里筑造山海关。
鲁锦之前对辽西走廊形成的时间还没有具体概念,但他还是知道一些历史常识的。
汉朝打箕子朝鲜,曹操打乌桓,隋唐征高句丽,当时还都是从河北走燕山中的河谷到辽东,那时候辽西走廊还在海里泡着呢,曹操还在碣石山观过沧海,就可想而知了。
辽西走廊真正成为通道,还是在宋金辽的时候,不过那时还叫傍海道,而且并不能作为常用通道来看。
当时的傍海道宽度只有一两米,甚至只能容许单人通过,一到夏季多雨或者涨潮时,海水甚至会淹没傍海道,那时候金辽通往河北的主要道路还是走燕山河谷,只在情况紧急时才会冒险走这条路。
现在又经过辽河泥沙两百多年的堆积,辽西到河北这段海岸线,总算是扩宽到能常年通行大军的地步了,确定了这条情报,鲁锦十分惊喜,然后才点了点头,“你继续说。”
“大帅,辽东除了这些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小民也只是去做生意,而且也很少亲自去,再往更内陆的地方,就更加不知情况了。”
鲁锦闻言点点头,也没过多苛责他,沈氏毕竟只是商贾,于是他又问道,“那沈氏总有经常跑辽东航路的船把头和水手吧,还有负责辽东生意的掌柜之流,这些人现在可还能找到吗?”
“能找到。”沈荣当即肯定道,他已经知道鲁锦想干什么了,现在正是立功的好机会,他当然要主动配合。
“大帅若是需要了解北方民情的水手和船把头,还有掌柜伙计之类,小民愿将这些人全部举荐给大帅,他们中有去过山东的,有去过大都的,也有去过辽东和高丽的,还会说蒙古话,女直话和高丽话,就算当个通译也是能做到的。”
说到这里,沈荣还一指自己的长子沈森,当场举荐道,“这是犬子沈森,也学过高丽话和女真话,大帅若有用处,尽管将其带去使唤,绝对稳妥可靠,还不快给大帅见礼。”
沈森连忙起身上前作揖道,“小民沈森,拜见大帅,愿为大帅分忧效力。”
鲁锦看看这父子俩,顿时笑道,“哦,你倒是聪明,知道我需要这类人才,这些人我自然需要,不过我还想找些辽东和高丽的当地人,最好是会说汉话的,又对元虏心怀怨愤之辈,这样的人沈氏能帮我找到吗?”
“这个.”沈荣蹙了蹙眉,实话实说道,“有没有心怀怨愤,这个小民不敢说,但要找些会说汉话的当地人,这倒不难,沈氏以前在那里做生意时,也会找些当地的商贾帮忙筹措货物,到时可以直接把这些人找来。”
鲁锦点点头,又问道,“高丽也能找到这样的商贾?”
“能。”
“那日本呢?就是倭国,会倭国话,知道倭国详情的人,你可能找来?”鲁锦追问道。
“这个.”沈荣踟蹰了下才说道。
“不瞒大帅,自元世祖两次东征倭国之后,倭国便与中国交了恶,两国再也没有通商,反倒是常有倭寇袭扰咱们中国沿海,沈氏也没去倭国做过生意,自然没有会倭国话,知倭国民情的人。
“不过若大帅一定需要,也不是没办法找。”
“什么办法?”鲁锦当即问道。
沈荣这才解释道,“沈氏虽然不曾跟倭国贸易,但不代表高丽人没有,高丽与倭国隔海比邻,往日也多有通商,自然能从高丽找到一些懂倭国话,知倭国国情的人。”
“很好,那你能帮我找几个这样的人吗?”
“大帅但有命令,小民自当全力为大帅寻找,只是时间不敢肯定,可能会需要一两年时间。”沈荣当即起身抱拳应承道。